一线动态

珍稀食用菌冬荪首次在广东仿野生栽培成功

来源:广东省科学院 时间:2025-11-06

冬荪(Phallus dongsun)是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于2020年命名发表的大型真菌新种。近日,由省科学院微生物所科研人员在广东实现首次人工仿生栽培。这株原本产于贵州毕节的“国家地理标志”食用菌珍品,经省科学院微生物所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共同合作,终于跨越千里在岭南沃土扎根结果。

一个被“正名”的珍稀菌种

很多人不知道,人们此前认知的“白鬼笔”,其实藏着物种误认的秘密。2020年,省科学院微生物所科研人员通过形态观察与分子鉴定,正式将这种生长在贵州高原的珍稀菌类确立为鬼笔属新种,命名为冬荪(Phallus dongsun T.H. Li, T. Li, Chun Y. Deng, W.Q. Deng & Zhu L. Yang)。这一发现纠正了长期以来将其误定为欧洲白鬼笔的分类错误,明确了我国特有冬荪的科学地位。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大方冬荪”,正是这一新种的典型代表。它对生长环境有着苛刻的要求,主要生长在贵州毕节海拔1500-1900 m的山区,依赖年均12℃的气温、80%的相对湿度和50%以上的遮荫度,土壤有机质含量还需达到150 mg/kg以上。独特的生态条件造就了其卓越品质——海藻糖含量不低于300 mg/g,钙含量超过了400 mg/kg,口感脆嫩且久煮不糊。



从乌蒙山到岭南的跨越

尽管大方冬荪早已远销华南,成为珠三角食客追捧的珍品(目前贵州毕节已发展冬荪种植3万亩,年产量达3500余吨),但广东尚未开展人工仿生栽培。温暖湿润的岭南气候与高海拔的贵州山区形成鲜明对比,如何让这位“高原隐士”适应新环境,成为科研团队的核心挑战。

在广东南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研团队的协助下,省科学院微生物所凭借其在大型真菌生长条件领域的研究优势,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展开合作,针对性筛选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湿度较大且具备一定遮荫度的山地,最终成功实现冬荪在广东的仿野生栽培。

科技赋能的 "菌中新贵"

冬荪的成功落户,不仅填补了广东珍稀食用菌栽培的空白,更彰显了跨区域科技合作的价值。这种曾被《中国药用真菌图志》记载具有活血功效的菌类,其提取物还被发现有潜在的抗癌、抗痛风价值,市场前景广阔。参考贵州产区数据,冬荪干品售价可达350-500元/斤,干品亩产通常在60-80斤之间,规模化种植后每亩收益可达2万元以上,加工后产值更能提升至5-10万元。

此次栽培成功不仅为广东农业增添了高价值新品种,更为地理标志产品的跨区域推广提供参考。接下来,省科学院微生物所科研团队将进一步优化技术,推动冬荪在广东地区的规模化种植。这株跨越千里的冬荪,成为见证粤黔协作的硕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份来自乌蒙山的“山宝”,将成为广东餐桌上的“常客”,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供稿:省科学院微生物所

撰稿:李挺

审稿:郑新 陈谋通 代京莎

校稿:徐超 章震 黄巧纯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