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叶青 日期/2021-07-13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牢记初心使命 争取更大光荣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所首席科学家周成虎所研发的新一代5G网联无人机系统在广东正式投产下线,并在佛山启动建设国内第一个低空经济产业园,打造低空经济创新引擎。
从实验室科研成果到产业化,周成虎的创业之路越来越顺畅。他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于“遇到懂产业化的人,有了顺畅的转化机制,特别是广东省科学院所形成的转化机制和技术育成孵化体系起到关键作用”。
作为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的国家试点单位,广东省科学院着力探索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四链”深度融合,打造产业技术孵化育成体系和产业创新发展服务支撑体系。2020年,广东省科学院“四技”(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收入超8亿元。
打造技术育成体系解决三大问题
“如果把导航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组合在一起,能不能实现无人机真正的‘无人化’,能自行飞行、处理信息呢?”怀揣新想法,周成虎牵头成立了中科云图,着手对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希望通过遥感技术,让城市变得更加智慧。
“成果转化,必须要有人懂得把科技的概念转化成产品的概念,再把产品的概念转化成商品的概念。”周成虎特别说到,“研究机制和产业化机制的结合非常重要。单靠科学家,是无法打通转化链条的。”
周成虎的想法与广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廖兵的看法不谋而合。“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解决三方面问题,包括激发科学家创新热情、推动知识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以及转化后形成规模产业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三者间一定要保持畅通。”廖兵分析道。
因此,该院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载体建设,着力培育市场化的技术育成孵化体系,探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技术经理(经纪)人运营,利益捆绑、利益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包括给科研人员提前赋权,科研人员从成果转让收入中可提取的比例不低于70%、上不封顶,远高于国家所规定的不低于50%比例;针对转化过程中社会资本“不敢投”“不愿投”等前端环节的问题,利用院里发展基金来支持,促进技术产业化;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由不同专业人员负责,“让科学家安心做科研”。
相同的想法,使两人走到一起。2019年9月,中科云图引入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战略投资,在佛山开设工厂。2020年5月,中科云图在佛山正式投产,现已在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今年随着新一代智臻-G900无人机系统下线,预计全年将实现超亿元产值。
“技术股+现金股”激励转化积极性
邓耀欣刚刚忙完一段近200公里的稀土蓄能自发光路标示范路段建设。他从事陶瓷生产行业已有十多年了,经营着一家陶瓷公司,产品远销国内外。但这几年,他一直备受转型的煎熬。
2019年9月,广东省科学院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梅州研究院)的成立,给他带来了机会。
“原来陶瓷原料和发光技术结合,还能产生新的产品线。”邓耀欣豁然开朗。同年年底,他毅然带领原来的广东欣红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省科学院稀有金属研究所、梅州研究院、稀有所发光核心团队共同出资设立了广东粤科欣发新材料有限公司。
“我们采用了‘技术股+现金股’的激励模式来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梅州研究院院长梁磊介绍,股权设计上,科研团队除了知识产权直接持股外,还要求自筹现金入股。
这种创新机制令邓耀欣十分安心。他高兴地告诉记者,新公司已完成200吨稀土发光材料生产线建设投产,建立了国内先进的稀土光电功能材料研发与应用实验室,开发了近10种发光材料产品。去年底,公司研发的新一代高亮度超细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应用于OPPO公司最新款手机。
在此基础上,梅州研究院创新实践了“揭榜挂帅+利益捆绑”的机制。梁磊表示,成立1年多来,梅州研究院已孵化了6家科技型企业,成功促成梅州8家重点企业与广东省科学院技术团队精准对接,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近900万元。
“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为载体,投资组建初创公司,通过股权配置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利益捆绑和共享机制,激发各方积极性,形成利益共同体,这是我们探索并初步建立起的产业技术育成孵化模式中关键的一环。目前已在佛山、江门、珠海、梅州等地市建立了产业技术研究院。”廖兵说,将继续推动建立科学的、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全链条推动成果转化。
科技日报2021年7月13日第02版综合
原文链接: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07/13/content_47153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