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车先丽博士在合作导师邹发生研究员指导下,开展了广东沿海湿地鸭科水鸟历史动态的研究,发现与历史相比,近期(2010年后)广东沿海的鸭科水鸟的群落谱系结构(phylogenetic structure)趋于聚集(图1),雁类支系急剧下降;以体重为代表的功能丰富度(functional richness)和离散度(functional dispersion)显著下降(图2)。
图1 广东沿海鸭科水鸟群落谱系历史动态变化
图2 广东沿海水鸟群落体重功能实体历史动态变化
历史上,鸭科水鸟曾经作为经济鸟类被大量狩猎,导致种群的急剧下降。上世纪80年代前,在粤东的汕头、汕尾等沿海湿地曾记录到数以万计的豆雁等大型鸭科水鸟。但是,邹发生团队在2014年冬季对整个广东沿海重要湿地进行水鸟调查时,并没有记录到豆雁等大型鸭科水鸟,甚至像绿翅鸭等小型鸭科水鸟的记录数量也比历史记录显著减少,这一现象引起了团队的关注。
琵嘴鸭群
凤头潜鸭群
翘鼻麻鸭和绿头鸭混在凤头潜鸭中(红圈示意)
罗纹鸭
为此,邹发生团队发掘了该地区1950、1960、1970、1980、2000年代的历史数据,结合团队自己积累的2010年代的数据,从群落物种、谱系和功能多样性三方面研究该地区鸭科水鸟的历史动态。通过拟合群落多样性动态的数据及其与时间的关系,探究随着时间发展群落多样性各个指标的动态变化。在保护生物学上,某一支系在局部地区的整体消失往往难以恢复。研究呼吁应及时关注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的地区,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动态数据,阐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物种和重点地区、进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这一研究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保护咨询。
以上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生态学会(Th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主办的期刊Ecological Applications。该研究得到了广东省科学院(2018GDASCX-0107、2019GDASYL-0203001、2020GDASYL-2020010309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8B03032400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0445)等项目的支持。
(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车先丽/撰稿 车先丽 张敏/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