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论促进经济和科技结合的问题时,多次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产业发展需求,集成各类创新资源,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省科学院重组以来,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着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育成孵化和产业化。尤其在全面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加速行动”和“科技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以来,省科学院的技术孵化育成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日益显著。
转化加速行动落地,长效机制日益完善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的问题存在已久,对于顽疾的手术需要高标准、严要求、快推进。加快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种种关隘,必须通过对现有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形成易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制度体系。五年来,省科学院着力构建了院、所两级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通过院所联动,建立健全院所统筹协调的工作体系,并出台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制度,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明确将从事科技成果转化、获得科技成果转绩效作为职称评定的资格条件。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效益作为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的指标,有效推动了全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2018年起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加速行动”,进一步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通过增强对全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统筹与协调,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着力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面向我省产业技术需求,加强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着力建设专业孵化器,促进创新链和资金链的有机融合,探索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逐步形成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产学研深度融合,生态体系呼之欲出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五年来,省科学院聚焦产业发展,致力于建设产学研合作与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组织载体,探索建立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技术经理人运营,利益捆绑、利益共享,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深度融合的技术孵化生态系统,创新与企业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打造产业创新发展的服务枢纽,构建产业创新发展支撑服务体系。
技术孵化载体多点开花。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广东省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依托省科学院,以市场化为导向致力于发展高科技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科技产业投资运营控股公司,服务和推动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聚焦“十核”“多节点”区域产业特点,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专注于技术育成与孵化的产业技术研究院,采用初创公司的模式,推动高新技术的前期育成孵化。其中,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围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健康四大领域开展产业技术孵化育成,不到两年已成功孵化培育出包括院士创业公司和国内首家半导体可靠性检测科技创新企业在内的22家技术初创公司。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围绕生物与健康、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资源与环境等领域,推动科技成果孵化育成和技术成果落地转化,成立一年多时间已孵化6家农业、环保领域技术初创公司。
产业技术转化验证平台为技术育成和产业化加速。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南繁种业育种技术和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技术等技术转化验证平台正在积极建设中,建成后将有效催生相关产业的创新技术。
科技专业孵化器和双创产业园为成果转化提质增效。“广科双创”公司依托省科学院强大的科技创新资源,搭建五大产业方向的创新孵化集群,通过“矩阵式”服务模式为区内不同生长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涵盖属地、基础、增值、生态与公益服务在内的体系化服务。在广东各地建设的专业技术双创产业园也陆续成功孵化近三十家技术初创公司。
“南方双创汇”科技成果转化线上服务平台名声在外。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精诚合作,成功打造了“广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交易平台”,建设了成果、专利、共享仪器设备、专家、科技文献和政策法规等数据库,形成了“一网一端一平台”的科创资源共享服务生态圈、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互联网+研究机构+大众传媒”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机制和“一报一网一端两号”一站式全媒体宣传服务。目前正在持续推动“南方双创汇”实体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水平。
聚焦产业服务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有声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省科学院聚焦产业创新发展深耕细作,在成果转化上取得了喜人业绩,支撑和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发显著。根据中国科技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院“四技”(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收入以5.92亿元在全国320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排名第27位;在全国1957家科研院所中第7位,较上一年度上升3位;位居在粤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第2位、在粤科研院所第1位。据初步统计,2019年全院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合同金额6.58亿元,是2016年的2.1倍,其中以技术转让、技术许可和作价投资转化科技成果70项,合同金额4961万元,是2016年的3.5倍。
科技成果“基于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木本泥炭改性技术与产品”以技术转让方式实现转化,转让合同金额1128万元。该成果以污染最严重的稻田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提出调控稻田物质循环,实现中轻度重金属污染稻田安全利用的治理新思路,原创性强,先进性显著。该成果已实现较大规模的社会经济效应,共推广应用248.2万亩,新增合格稻米178万余吨,间接经济效益农民增收超过12亿元,市场份额占我国红壤区的20%,广东省的40%,显著降低农产品的健康风险,环境与社会效益巨大,是我国目前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应用面积最大的技术和产品。科技成果“冬虫夏草人工培育技术”以“技术转让+作价投资”方式实现转化,合同总金额1800万元,成功孵化了一家科技企业。该成果研发出了低海拔条件下冬虫夏草寄主昆虫-蝙蝠蛾规模培养技术、冬虫夏草菌子实体的人工培养技术和冬虫夏草的人工培育技术,原创性强,先进性显著。该成果研发、转化和产业化有利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青藏高原的特色资源,加固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屏障,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并促进人类健康,并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科技成果“高性能热塑性动态硫化EPDM/PP弹性体” 2017年实现成果转化收入1055万元。该成果开发出的连续预分散-原位动态硫化工艺比传统分段接卸式动态硫化工艺的生产效率提高近100%,提高了我国动态硫化EPDM/PP弹性体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打破了EPDM/PP弹性体对进口产品的高依赖度,并为建筑、电子、医疗等领域提供了优质原材料,缓解了该类原材料对进口产品的依赖,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在广州市政府委托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的《在穗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报告(2019)》中,省科学院产学研结合、成果转化、产业平台支撑等全部5项支撑指数,在所有在穗科研院所中均排名第一,表明省科学院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最大。
科技助力经济腾飞,目光如炬筑梦向前。省科学院将坚定不移地聚焦省委省政府赋予省科学院的“一个定位,三个目标”,全力打造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覆盖全省、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孵化育成生态体系,做好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服务,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规模产业化,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