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科研进展】研究揭示濒危动物鳄蜥保护区塑料圈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来源:广东省科学院 时间:2023-08-08

  “塑料圈”指定殖在塑料碎片的微生物群落,在塑料的迁移及其生态效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自然保护区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及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比较少,这些区域的塑料污染及其生态效应被严重忽视。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省科学院动物所)对濒危动物鳄蜥自然保护区塑料表面的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功能进行了研究,发现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菌在塑料表面有富集现象,特别是表达抗生素耐药基因的细菌、参与碳氮元素循环的细菌、以及有降解塑料潜力的细菌;细菌群落装配主要由随机过程驱动并具备不同于周围水体、土壤细菌的特征;同时多种致病菌仅在塑料表面定殖。致病菌和抗生素耐药相关的细菌富集提示塑料污染可能会增加抗生素耐药基因以及病原微生物在鳄蜥栖息地的传播,从而对鳄蜥健康构成风险。研究为濒危动物鳄蜥栖息地塑料污染的生态风险提供了新的见解。

  

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的结构与功能特征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省科学院动物所在站博士后谢木娇为第一作者,陈金平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广东省科学院科技发展专项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3.165807

  

  供稿:省科学院动物所

  撰稿:蔡元俊

  审稿:董军  陈金平  吴玉春

  校稿:徐超  肖捷  章震  黄巧纯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