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党委高度重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发挥党支部在科技创新和科技赋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在科技服务基层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科创与科普两翼齐飞”等目标为引领,聚焦研究所“乡村振兴”“三普”“科普”等专项工作,打造党员先锋队,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党日活动
以生态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土壤污染了,种的稻田品质会有影响吗?”“村里的黑臭水塘怎么治理?”村民遇到的难题,党员先锋队来“问诊把脉”。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党委根据各党支部科研业务方向,确定以“生态振兴”服务“乡村振兴”的定位,整合“土”“水”“生态环境”不同研究领域力量,成立“乡村振兴”党员先锋队,各党支部书记为队长。
“田间地头就是‘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党日活动主场地。”刘传平说,党员先锋队向当地村民传播稻田污染治理新方法,发放水稻控释肥、土壤调理剂及叶面阻控剂,现场为农民讲解土壤调理剂、叶面阻控剂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科技保障粮食安全。
在梅州大埔的经历令不少队员难忘。在当地,党员先锋队针对村落黑臭水塘问题,采取以氮、磷元素循环调控及高效利用为技术核心,优化集成氮磷去除率高、且兼具一定经济效益及观赏价值的水生植物,结合水生动物、微生物,构建多元、循环、稳定的水生态系统,用科技改善农业农村环境。
此外,党员先锋队还走进“生态农业示范建设项目”基地,在烈日下考察生态田埂、生态沟渠、生态廊道、生态净化塘、综合种养系统、病虫害生态防控等工程建设,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就项目相关问题开展讨论,以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生态净化和生物防治。
在粤东北(梅州)脆弱生态区生态环境治理、重建工作中,党员先锋队开展崩岗治理,针对牛肝土生态恢复问题,多次野外详查、采样,制定粤北牛肝地治理及资源化利用方案,以恢复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
以“三普”工作“锻造”优秀队伍
“三普”工作是对全国土壤资源的一次全面体检,是夯实并支撑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今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随后《广东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也正式印发。
作为华南红壤区唯一的土壤学专业研究机构,为强化“三普”工作的组织、思想和政治保障,研究所党委立即成立“三普”党员先锋队,由所党委委员、分管该项工作的副所长担任队长,16名党员进入广东省三普专家指导组名录。
立即行动!研究所党委委员、“三普”党员先锋队队长陶亮率领“三普”党员先锋队,3月份以来加班加点。在5月份的实施方案冲刺阶段,以只争朝夕的干劲高质量完成《广东省第三次土壤普查技术实施方案》,得到领域专家领导的高度认可。
6至7月暴雨烈日交替,也丝毫阻挡不了党员先锋队前进的步伐,通过紧密的外业和内业培训的开展,打造了一支干劲有力的技术队伍。
“三普”党员先锋队
进入8月份,党员先锋队率先扎点高州开展试点工作,严格落实国家要求,同时根据广东省地域特色,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广东省“三普”工作系列标准,为明年省“三普”工作的全面铺开打下扎实基础。
党员先锋队在这项重大任务中攻坚克难,勇挑重担,研究所获批为广东省“三普”省级技术支撑单位和省级质量控制实验室。党员先锋队还将党旗牢牢插在基层一线,落实国家“六统一、六结合”的工作要求,将研究所“三普”工作走向前列,为守住耕地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以“科普”服务“擦亮”金字招牌
开科普课程、讲科学故事、演示科普实验……在广东省土壤科学博物馆,“土生土长”科普品牌成为广大参观者和学生认准的“金字招牌”。
研究所党委推动党员志愿者与科普志愿者合二为一,秉持“我是党员我带头”的信念,成立“科普”党员志愿队,由所党委书记和离退休老党员专家领队。
志愿队中青年党员在党员专家们的带领下,传承发扬研究所“红壤精神”,依托被评为国家、省、市、区、街道科普教育基地的广东省土壤科学博物馆,开展系列科普活动,打造了“土生土长”科普品牌。同时,他们还进校园、进社区,将科普服务放在基层一线,既当好了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服务队”,又当好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宣传队”。
“虽然我退休了,但还要努力在土壤科普领域继续发挥余热。”离退休党支部书记钟继洪研究员是党员志愿队的“一面旗帜”。他毫无保留地将工作经验传授给青年党员们,潜移默化地将对科普认真、热忱的态度传递给青年党员们,成为众多青年党员科普志愿者的引路人,和青年党员科普志愿者一起,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据了解,党员志愿队开展“土生土长”科普活动近3年来,普及人次10余万,并发行了广东省土壤与生态环境领域第一本科普读物“粤土阅土”之《土生土长——广东土壤解读》。
(转载来源:广东省直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