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学院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是我国华南地区唯一的土壤学专业研究机构,也是目前我国土壤环境及红壤资源领域的优势研究机构。
为实现建设国内一流研究机构的发展目标,落实广东省科学院“一个定位,三个目标”的战略定位,研究所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大科技需求和国际土壤前沿,围绕“土壤退化与资源可持续利用”、“养分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红壤金属循环与水土环境污染控制”三个方向开展研究,不断突破支撑华南地区生态环境安全与土壤资源高效利用的重大科学理论与关键技术。尤其是自2015年广东省科学院重组以来,研究所在人才引进培养、应用基础成果产出、科技咨询与服务、重大成果产出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人才引进培养
人才是研究所发展的第一要素。
近年来,研究所以学科发展与制度建设促进人才培养和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培养现有人才与科研团队、引进急需人才,加强研究所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提供制度保障、工作保障和生活保障,畅通青年人才成长渠道,营造良好科研环境,免除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优势,助力科技创新。
1.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培养“省级人才计划”本土创新科研团队1支,引进广东省科学院创新团队1支(以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原副校长LILY YOUNG作为学术带头人);
2.初步显现出土壤环境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的聚集效应:近5年,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 4人,省部级人才计划20余人次,市厅级人才计划10余人。
3.引进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通过省院专项资金项目,引进土壤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土壤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背景的青年人才,已逐步成长为我所的生力军和科技骨干。
4.人才辐射效应显著:培养与引进的科研骨干及优秀青年人才,在承担科研任务及取得科研成果方面进展突出,同时带动了研究所的科研氛围和整体创新能力。
二、应用基础成果产出
基于研究所在引进培养优秀人才方面的成效,近五年,研究所在基础研究及技术研发方面的成果不断加强:
1. 基础研究成果实现质与量双提升,共发表论文347篇,其中,中科院一区135篇,自然指数期刊论文24篇,一位学术带头人连续多年入围中国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高引科学家,基础研究成果逐渐形成显现出高影响力效应。
2. 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申请国家专利151件,其中发明专利131件;授权专利87件,其中发明专利67件,包括PCT专利7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5件,形成了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领域为数不多的国际专利群。“一种可抑制水稻吸收重金属的稀土复合硅溶胶”获得2016年度中国专利优秀奖。
三、科技咨询与服务
科技最终必须服务于社会发展。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难题、以及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中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需求,研究所以科技成果为基础,积极组织科技人员参与到我省乃至我国的土壤科技咨询与服务。围绕“前瞻性红壤物质循环基础研究—土壤改良与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创新—行业服务创新”全创新链体系,以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标准农田建设、水资源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方向的技术优势,开展科技支撑服务,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华南地区实施“土十条”、“水十条”提供科学支撑与技术服务。
主要服务领域包括:
(1)土壤环境科学领域:主要咨询服务方向为农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场地污染治理与修复、土壤污染风险评价、土壤环境监测、新型污染治理与修复材料研发、新型土壤污染治理与设备研发等,近年来,以我所在稻田土壤镉砷污染阻控的优势技术,作为管家服务单位,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韶关先行区提供全程全方位服务。
(2)土壤生态科学领域:主要咨询服务方向为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土壤面源污染控制、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评价,近年来,通过科技扶贫项目“农村面源污染与环境综合整治应用示范工程研究”等,探索、强化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绿色元素,助力粤东梅州市大埔县美丽乡村建设。
(3)土壤资源科学领域:主要咨询服务方向为土壤属性的时空变异及土壤资源信息化、土壤质量与农产品安全分析、区域土壤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评估、耕地质量建设等,近年来,通过承担“华南区耕地质量汇总评价”、“广东省耕地质量变更评价”等项目,全面了解掌握华南及广东地区的自然资源,土地潜力,为广东省土壤资源、作物资源及作物种植规划等提供信息化支撑。
(4)科学传播与科普:以“广东省土壤科学博物馆”的建设为窗口,通过科普基地建设、科普人才培养以及各类独具特色的科普活动的开展,加强加大科学传播的力度,科学传播工作已经成为研究所践行社会主义发展观,履行社会公益责任的一个重要窗口。
四、重大成果产出
研究所在学科前沿及国家需求双轮驱动下,不断凝练重大科技成果产出,近五年,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6项。重要奖励包括:
1. “稻田镉砷污染阻控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单位),率先创建了土壤-水稻系统水-土界面、根-土界面、根至籽粒“三重阻控”技术体系,实现了原理创新、技术突破、产业化应用;
2. “矿物-胞外呼吸微生物间电子传递机制及其环境效应”获2019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单位),该成果在新菌种与新方法、电子转移新机制、原位高效利用新体系等三方面取得了较系统科学发现,展示了研究所在土壤环境领域研究的领先地位;
3. “铁基生物炭材料、其制备工艺以及其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获2018年中国专利银奖(第一完成单位),该成果解决了稻田镉砷同步钝化的难题;
4. “镉砷污染稻田安全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2018年度大北农科技奖环境工程奖(第一完成单位),大北农奖是在农业行业中认可度较高并在科技部备案的社会力量奖;
5. “红壤区农田镉/砷污染控制关键技术与新产品创制”获2016年度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一完成单位),该成果兼顾了农田土壤污染治理与生产;
6. “一种可抑制水稻吸收重金属的稀土复合硅溶胶” (第一完成单位)在2016年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该专利是基于水稻硅营养调控的生理阻隔技术,也是生理阻隔技术领域的首创专利。
五、着眼未来湾区建设,破解生态发展难题
研究所以我国与广东省实施“土十条”、“水十条”建设目标为基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水土环境安全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需求为核心,结合国际土壤学和环境地球科学的学科前沿发展,围绕“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战略,系统开展大湾区多元驱动的元素循环关键过程与污染控制、红壤低山丘陵区侵蚀机理与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与土壤环境安全的前沿性应用基础研究,系统解析红壤区区域性物质迁移与元素循环转化过程机制,构建红壤区水土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体系,破解广东省和大湾区资源、生态、环境的关键科技难题,提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实现重大原创成果、重大战略性技术与产品、重大示范转化工程的“三重大”产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环保高科技产业发展。研究所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发展、重大成果产出为支撑,建成土壤学领域国内一流、并在国际上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