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省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作为骨干院所之一整建制进入新组建的广东省科学院。
五年来,全所上下以建设国内一流研究机构为目标,全面实施“学科建所、人才兴所”战略。通过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凝练学科方向,聚才汇智;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传统行业研究所焕发新的活力。五年来新立项课题283项,总经费2.2亿元,新增省部级平台12个,取得科技成果120项,授权专利154项(其中发明专利63项),审定或登记甘蔗品种12个,制修订标准29项(其中国家标准13项), 获得各级科技奖项49项,技术收入3.3亿元,服务企业3万家次。
一、坚持科学规划,顶层设计筑梦一流机构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通过开展深入调研,组织所内外专家反复论证,邀请国内战略评估机构评估,对标国内一流学科、一流研究机构发展前沿,全面明晰研究所的发展现状、优势和弱项,确立“学科建所,人才兴所”战略。
聚焦“生物与健康”、“资源与环境”两大板块,以“学科建所”为着力点,凝练出“种质资源与生物育种、绿色制糖与智能装备、植物营养与逆境治理、生物炼制与先进材料、食品安全与标准检测、糖业智库与信息服务”六大研究领域。以“甘蔗制糖产业转型升级共性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及其应用”为重大突破项目,以“功能性生物材料”、“药肥互作与作物逆境治理”、“天然活性物质研究与利用”为重点培育领域,发挥甘蔗制糖传统学科优势,大力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优化学科布局结构,加强学科之间协同创新和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
根据六大研究领域和整合全所资源需要,将科研部门从14个调整为8个(含海南场、湛江中心),组建研究团队。
科学的顶层设计,初步形成学科特色鲜明、核心研发领域优势明显的良好局面,为研究所加快发展指明方向,翻开事业崭新篇章。
二、坚持制度建设,规范管理促进事业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积极贯彻上级各项方针政策,并结合研究所实际,加强制度的修订、宣贯、执行和监督,形成依规办事的良好氛围,保障研究所各项工作的规范、有序、稳步推进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促进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建设。
这期间共制修订规章制度56项,基本形成了研究所综合管理制度体系。
三、坚持聚才汇智,第一资源兴旺创新事业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和发展关键要靠人才,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是研究所的短板和弱项。研究所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引进院“百人计划”人才5名,包括新加坡科技局环境友好型有机废弃物生物处理技术领域国际顶尖专家。引进博士(后)49名,现全所博士达62名,初步形成以博士等高学历人才为主的科研力量,人才结构得到优化,创新能力得到加强。
陈骏佳入选广东省现代农业甘蔗剑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李奇伟、刘少谋、安玉兴、齐永文受聘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安玉兴、胡朝晖受聘为国家糖料生产指导专家组专家。安玉兴、陈明周、江永获“广州科技创新南山奖”。梁达奉受聘广西区“八桂学者”。梁磊入选“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为研究所首位自主培养的带帽人才。孙东磊受聘韶关市重大行政决策咨询论证专家。刘娟博士当选第五届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个人会员。王勤南荣获全国南繁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四、坚持平台建设,研发平台提升创新能力
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发挥平台在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作用。在运作好原有平台的基础上,组织参与各级的创新平台建设,五年来新增“中国轻工业甘蔗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甘蔗种质资源与利用科学观测实验站”和“广东省南繁科技服务中心”等省部级平台12个,为科研人员提供发挥才智的高端平台。
加强新型产学研平台建设,与蕉岭县政府成立广东省科学院富硒生物科技创新中心;与企业共建创新中药新型研发机构。为企业提供相关产品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及技术攻关,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载体建设取得成效。
五、坚持服务产业,科技成果助力产业发展
发挥甘蔗制糖学科优势,助力蔗糖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加快甘蔗选育种,五年通过审定和登记的甘蔗品种优良品种12个;同时为全国12个省20多家育种单位配制甘蔗杂交花穗组合服务。
10项技术成果被中国糖协列为“2018全国糖业重点推广新技术新装备”,覆盖优良品种、轻简栽培、绿色病虫防控、工艺技术装备和综合利用等蔗糖全产业链。
依托“国家糖业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广东省制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和企业质量管理提供技术服务。年检验食品和农产品批次超过3万批次,同时还是国家市场总局(原国家食药监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牵头单位之一,负责食糖类食品国家抽检的计划制定、数据审核、分析报告等工作,是市场总局食品生产许可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之一,负责食糖类食品生产许可细则的修订。积极协助工信部和轻工行业开展制糖行业的质量监管,全国制糖企业送检率达90%以上,连续三十年举办“全国糖业质量工作会议”,服务行业协会和广大制糖企业。
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牵头主持广东省甘蔗剑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聚集华农大、省农科院、南亚热作所、仲恺农学院、湛江市农科院、翁源农推办、蕉岭县农科所等10家高校、科研院所和粤东西北示范基地的科研力量,从遗传育种、病虫害防控、栽培、机械化与设施设备、产后处理与加工5个方向,设立13位岗位专家团队和5个示范基地负责人团队,共同推动甘蔗剑麻产业技术创新。通过甘蔗品种改良、高效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控技术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19/20榨季产糖率提高1个百分点,工农产值增收约3.5亿元,有效解决广东省蔗糖产业产糖率低卡脖子问题,实现农民与企业效益双增,促进广东甘蔗制糖产业可持续发展。
六、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创新赋能绿色发展
1、 服务国家南繁战略
着力广东省南繁服务中心和广东南繁科研育种服务平台建设,为广东育种单位服务,主要南繁作物有水稻、玉米、蔬菜、甘蔗和香蕉等,为广东省南繁科研育种和良种繁育提供有力支撑。
成功举办院首届国际会议“崖州论坛:南繁与现代育种国际论坛2019”,吸引了来自中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在甘蔗、甜菜、玉米、水稻等多个作物的知名专家学者共110余人到会,围绕“加速育种、促建南繁”主题深入交流,扩大省科学院在育种领域的影响力。
2、 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
围绕国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需求,加速功能性生物降解材料的研发和转化。生物降解地膜技术在马铃薯、花生、甘蔗、玉米等作物种植上应用,是2016年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中国农用塑料应用技术学会组织的可控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示范项目,同时也是世界银行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2018-2019年连续两年承担/参与农业农村部的生物降解地膜应用及环境效应评价项目。
研究所在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增值资源化再利用等学科领域均有大规模产业化成果转化。
通过技术支撑有效解决污染问题,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进行强有力的科技赋能。
3、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
研究所通过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百团千人科技下乡”工程、“商务部贸易调整援助食糖产业试点培训班”、“现代甘蔗产业发展高级研修班”、科技志愿服务等,在广州、梅州、韶关、清远、云浮、河源、阳江等地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指导农户精准种植、科学管理,提高效益,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助力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一村一品。年均服务企业7000多家,培训80多场次、8000多人次,现场技术指导300多次,编制发放技术手册300余份
结束语
展望未来,研究所将聚焦“建设国内一流研究机构”的目标任务,奋力实现创新能力质的跃升。为广东省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