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奋进的五年丨凝心聚力,稳步向前,打造广东地理领域新标杆

来源:广东省科学院 时间:2020-06-05

五年来,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新的省科学院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地理所“十三五”发展规划。全所围绕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综合性地理科研机构的目标,凝心聚力、多措并举,各项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持续为广东科技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一、健全管理与人才机制

(一)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从科研管理、人才激励、经费统筹等方面完善内控制度体系,新增或修订制度近50个,保障研究所规范高效运行。

(二)创新团队建设成效显著

2017年成立广东地理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整合优势力量,在土地规划、城乡规划领域组建了一支140人的管理科学、分工明确、实力雄厚的专业队伍,科技应用服务整体能力明显提升。

着力打造的“地理空间智能创新创业团队”、“人文地理与智库团队”、“自然地理与生态安全监测团队”三大创新团队与规划院均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并进一步突出重点和特色,凝练研究部优势领域,持续发挥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同时,三大团队与广东地理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人才互通,技术力量相互支撑,形成合力,围绕“岭南人地关系”主题开展科学研究,共同推进野外台站建设。

(三)严格选人用人,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

重视青年干部的培养,建立了完善的培养机制,按照竞聘上岗、民主测评、“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公示、聘用等一系列程序选拔任用干部,力求严谨。目前,所中层干部平均年龄40岁,党员占77%,博士学历或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比达92%,形成了一支有梯队、有活力、业务精、作风好的管理队伍,为所的快速发展奠定牢固基础。

(四)持续加强人才引进和青年人才培养。

采用全职引进和柔性聘用的双轨模式引进人才,持续推进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策略,前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校园招聘,并逐步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进一步打造人才大本营。目前已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博士40名、国际知名兼聘专家12名。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和管理体系,系统实施“卓越人才计划”、 “青年科研人员出国进修资助计划”等,实现个人和研究所的共同成长。

二、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一)承担项目能力持续增长,纵向研究创新作用更加凸显

1 5年科研项目及经费情况

项目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新增课题总数(项)

167

152

255

286

 

230

新增纵向项目(项)

40

25

38

43

45

新增纵向经费

(万元)

2033

6425

5899

5082

4742

到位总经费

(万元)

4850

6245

8120

9600

11434

科研创新平台不断完善。进一步加强省公共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地灾应急中心等平台运行管理,积极申请和建设新的科研平台,有效提升我所科技创新发展能力,目前全所共有各类科研创新条件平台24个,五年内新增13个,其中已有省级平台16个。

国家基金项目实现新突破。主动谋划、积极组织,五年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项。其中,面上项目获批14项,青年基金项目获批17项,获批项目数量再创历年新高,充分彰显地理所在基础研究和开展独立创新性科学研究的水平不断提升,基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省部级科研项目获批量质齐升。获批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及其省级部项目共77项。其中,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南岭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分别获批经费500万;在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广东省促进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和广东省科技厅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领域的申报获得新突破,累计资助经费达300万元。

人才项目成果显著。由周成虎院士领衔的“地理空间智能创新创业团队”,2017年成功入选广东省创新创业团队项目,成为新的广东省科学院组建以来首个入选团队。

杨骥博士申报的“无人机高精度电网巡检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顺利入选2018年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杨骥博士亦成为地理所首位入选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

(二)科技成果产出再创新高

成果数量和质量大大提升。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362篇,其中SCI收录125篇(SCI一区64篇),EI收录46篇,中文核心期刊112篇,撰写专著12部,论文产出实现量质历史性双升。

另外,高质量文章不断涌现,2017年作为第一单位兼通讯单位,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Science》以Letter形式发表1篇成果;2018年水文气象领域最新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2019年关于“人类活动及区域发展战略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影响”的研究成果以Correspondence形式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发表。

新增专利授权69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1项,实用新型28项,进一步为智能交通、城市公共服务、农业监测、旅游管理、环境保护和区域发展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并提供了专业的技术解决方案。

科学技术奖项稳步提升。五年获奖共计42项,其中国家奖励办备案的社会力量设奖20项,省部级4项。“公共交通时空大数据分析决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2019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

业内影响力显著攀升。地理所成为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主办的学术期刊《热带地理》重新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这是《热带地理》自1992年以来第5次入编,显示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力和发展态势。

三、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业绩突出

充分发挥研究所学科优势,积极推进产业化平台建设,强化重大技术成果的应用和转化,提升面向广东产业链的重大产出能力,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嫁接。

(一)积极为政府规划决策提供科技支撑

依托广东创新发展研究院、广东地理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不断将科技成果、科学思想转化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和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主要表现在:

第一,支撑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完成《广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政策和机制创新研究》等多项省级重大规划和重点研究课题。

第二,支撑全省国土空间规划,完成《广东省国土规划》以及多项国家、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和专题研究工作;高质量完成多层级“双评价”试点工作,集成多学科优势扎根生态修复规划研究领域,持续在古驿道规划工作领域发光发热。

第三,支撑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继2012年全国首部《海洋经济地图》编制之后,我所作为主要设计单位参与编制的《广东省海洋经济地图》(2019版)在“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正式发布。编制完成的《广东省渔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是全国首个面向中长期现代渔业发展的空间性规划探索。

第四,支撑广东省“十四五”发展规划,承担多个专题的编制工作,张虹鸥研究员还受聘为省“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二)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推进

实施建设的广东地理科技与文化创新创意产业园(简称“双创园”)黄花岗高新区园区,自成立以来,已孵化企业2家,引进企业10家,涵盖地理信息、地理文化、地理资讯和地理教育四大产业领域,吸引技术研发及文化创意人才88余人,总营收为1.6亿,初步形成广东地理信息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创新驱动和战略基地。

周成虎院士产业化团队在地理空间智能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突破,特别是无人机智能化应用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团队成功转化1项科技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资源环境动态监测服务领域,首次实现天空地立体遥感在水质污染监测中的应用,全面助力广州国考大墩断面水质达标及广州市水体污染监测;依托在精准地物识别、无人机低空遥感、全空间GIS技术研发等领域的成果,自主研发了无人机智能机巢“云巢”及无人机智能作业调度管理系统创新产品,产业化前景喜人。

四、对外学术合作与交流日益活跃

五年来成功举办了16次大型学术交流活动,包括“MIT中国未来城市广州创新工作坊”、“2019年中国地理编辑出版年会”、“第四届人文地理学国际前沿研究暑期研习班”、“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与区域发展国际论坛”、“2019国际地理信息科学周”和“2019南粤古驿道生态修复设计竞赛”。这些学术交流活动在业内引起极大反响,有效促进学术交流和对外合作。

积极推进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五年共计外派学术交流16个国家3978人次,接待外国来访专家1667人次,为促进优化科研管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借鉴。与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未来城市实验室、赫尔辛基大学大气和地球系统研究所、老挝国立大学、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联合信息学研究所4所知名国际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备忘录,为未来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五、公益性科普事业迈上新台阶

地理所公益与文化服务功能显著提升,获批“广东省地理创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该科普基地立足于地理科学,通过创新创意手法,将其转换成生动的专题讲座、地理视频、专题图文、地理定向赛等互动体验,面向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积极开展地理创新科普活动,传播地理科学理念,尤其注重将活动带到边远山区的学校,深受好评。2015年至今开展科普活动近百场,累计受益近5万人次。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