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奋进的五年|内联外拓,协同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广东省科学院 时间:2020-06-03

五年前,新的广东省科学院在广东省主动应对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应运而生,立足广东、辐射全国、放眼全球的特质与生俱来。五年来,省科学院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服务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发展定位,锚定“产学研合作与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组织载体”的目标,从主动服务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到快速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战略,省科学院协同创新力量,对接省内、国内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对外科技合作实现了飞跃式发展,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日益显现。

区域协同体系创新升级,构建高水平服务支撑

省科学院充分发挥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集聚省内外优势创新资源,围绕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构建服务支撑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创新体系。同时,着眼于推动广东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全省各地市重要支柱和特色产业,聚焦地方重点企业,加强创新战略合作与科技服务支撑。与佛山、梅州、湛江、河源、中山、珠海、江门等市政府合作成立院级新型研发机构7家;在企业建立5个院士工作站、18家企业工作站,涉及材料、电子、化工、生物、信息等产业;建立11个产业化中试基地、共建企业研发机构30家;牵头成立广东省科学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省级以上各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1家,建设双创科技产业园4家,获批建设“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协助粤东西北地市(梅州市、潮州市)企业引进省级人才及团队,有效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全院各级各类创新研发和技术服务基本覆盖全省21个地级市,年均服务企业达2.3万多(家)次。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生态系统科学观测研究站,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生态环境特色和突出问题,重点开展水资源、土地、大气、生态和人类活动的系统性、连续性监测和基础研究,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保障、环境保护和空间优化等提供综合研究平台和基础科技支撑;针对粤东地区典型重污染水体治理,与生态环境部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练江流域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的集成技术服务;与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建设野外长期定位科学观测研究站,助力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设。

聚焦大湾区国家战略,发力粤港澳科技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香港、澳门的地位和作用只会加强,不会减弱。”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布局,省科学院结合自身建设国内一流研究机构行动计划,强化战略谋划,对接香港、澳门优势科技资源,着力建设枢纽型高端平台,不断拓展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创新。成立粤港轻合金先进制造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开展新合金材料、先进铸造、废料回收利用、镁合金表面处理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形成一批可辐射粤港相关行业的轻合金铸造加工先进技术。与香港特区机电工程署签署《粤港创新及科技协作合作备忘录》,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及技术互融等方面密切合作,搭建创科平台、创新交流机制,推进项目落地转化,合力推进粤港两地创新及科技发展。与香港新华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前沿及关键技术协同创新、粤港澳合作示范区建设、农业生物与大健康平台建设、港澳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及科技金融等方面开展多领域深度合作。成立珠江口迁徙鸟类研究与监测粤澳合作中心,与澳门特区民政总署、澳门大学合作,开展粤澳两地鸟类联合监测与系统研究,为提升珠江口湿地生物多样性、生态承载力及保护大湾区良好生态环境提供支撑必要的科学依据。联合发起成立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等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致力于搭建大湾区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合作平台与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深化粤港澳三地创新机构和高端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共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香港多所高校和有关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研究,提供技术研发和检验检测服务,合作领域涉及环保、人文及自然地理、生物技术与健康、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省科学院主要研究板块。

主动抢抓发展机遇,融入“一带一路”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科技创新合作是“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驱动力。省科学院主动投身“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高规格的科技创新合作平台,深入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的协同攻关,已成为广东国际科技合作重要代表。深化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建设。在国家科技部、省政府和市政府重点支持下,与世界著名的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巴顿焊接研究所合作共建落户广东的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将乌方的技术优势与中国的市场需求相结合,积极开展关键领域的技术攻关,在海洋工程、特种船舶、航空航天、核电设备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被誉为中乌科技合作的典范。推进中国-乌克兰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面向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将中乌双方科技合作向多个学科技术领域拓展,促进双方科学家科研团队间的合作研发与技术成果培育孵化,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推动更多先进产业技术在广东落地转化。主办“创新与科技孵化育成”高端论坛,中乌两国7位院士到会分享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国际科技合作与成果共享模式新见解。开展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多层次全面合作。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签订全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探索利益捆绑、利益共享机制,共同推进在新材料、信息技术、农业生态等重点领域的合作研发、技术孵化与成果共享。在中白工业园共建中白产业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开启在境外建设离岸科创孵化平台的先例。主办“广东省科学院-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所长论坛”,双方10余家研究所负责人及团队专家围绕生物农业与资源环境、新材料与装备制造研究等领域进行面对面研讨交流与技术对接,达成了系列合作意向并签署合作备忘录。与非洲多国开展制糖技术推广合作;与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合作开展深紫外半导体激光研究;与尼泊尔国家自然保护信托基金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与蒙古国科学技术基金会联合开展资源环境与生态保育研究;与老挝国立大学开展东南亚地理与环境对比研究,与东盟多国合作开展水土保持参比技术研究等。

放眼国际视野强谋划,多方共建共享促创新

省科学院坚持以国际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深化与世界科技强国的合作,搭建科技创新国际伙伴关系网,引进孵化国际先进技术,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协同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探索国际化开放型互利共享的科技合作新模式,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合作共建广州先进制造创新中心,作为广州市政府与伯明翰大学重大科研合作平台之一,双方已启动联合研究项目10多项,合作领域包括3D打印、表面工程、焊接技术、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以及研究生教育和培训等。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共建广东省中德装备技术研究院,着力引进消化吸收该协会结构耐久性与系统可靠性研究所(LBF)的领先技术,联合开展装备可靠性技术、测试装备技术方面研发应用,为广东省乃至中国装备产业迈向高端化提供技术支撑。与韩国电子部品研究院签署合作备忘录,围绕下一代通信的有源无源器件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精准识别人类行为及情感技术等展开深入交流和合作探讨。协同参与国际科技创新计划攻关。以核心成员身份参与欧盟第七框架项目PROteINSECT“开发利用昆虫作为动物饲料或人类营养的可持续蛋白来源”;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研发和承制磁体支撑首批产品相关部件的绝缘涂层;以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英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项目“红壤关键带铁循环耦合碳氮转化过程及其生态功能”、国家科技部金砖国家科技创新框架计划支持项目“用于可再生能源的高效氢储能系统开发及储氢材料制备技术研究”等。持续深化国际科技人文交流。联合主办第三届中英创新与发展论坛;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地理空间智能、城市健康分析等研究;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联合开展生态环境监测研究。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高度融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深入促进智力交流是省科学院进一步服务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面向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省科学院将持续发力推动自身开放合作,提升大局意识和国际视野,聚焦产业发展,最大化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广东科技、经济腾飞!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