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科技与金融】科技帮扶不仅要传授技术,也要培养新时代的新农人

来源:广东省科学院 时间:2023-08-25

《科技与金融》杂志2023年6月刊

  山东老家田间的滔滔麦浪、农忙时父亲挥汗如雨的儿时回忆,时常令远在广州打拼的孙东磊魂牵梦萦。“父亲年龄大了,下地干活有点儿力不从心了,我做梦都在惦记着回家种地这事儿,”他打趣道,“不过,能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服务农业,我也称得上是新农人的一份子了。”

  孙东磊是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下称“南繁种业所”)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同时也是一位深入乡村振兴第一线的科技特派员。在地方进行技术示范和推广期间,孙东磊留意到,以“80后”“90后”领衔的“新农人”群体正在逐渐壮大,在田间地头吹起了一股新风——他们积极拥抱科技,且对现代农业怀有极大的热情。 

  新农人群体的现状如何?有哪些政策或手段能更好地助力这股新生力量?科技特派员在帮助新农人创新创业时应该具体扮演怎样的角色?聚焦上述问题,本期《科技与金融》采访了孙东磊。

  

  新农人返乡发展需多方助力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乡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才振兴”激励政策不断推出,金融扶持力度逐年增大……众多积极因素为至今已逾千万名的新农人到乡村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土壤。

  在孙东磊看来,除了平均学历相对更高,新农人更懂得将一二三产业融会贯通,“他们不局限于种植环节,而倾向于从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入手来发展现代化农业。”孙东磊指出,伴随着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城市人口在农产品消费上更加青睐高品质、个性化、有品牌效应的产品。

  城市生活的经历也令新农人深谙市场之道。“毕竟搞农业不是盖‘空中楼阁’,不是说什么利润高,就一拍脑门就开始做什么”,他留意到,一些新农人创业时,会首先参考当地的传统优势作物,并结合其对现代农业的理解以及网络营销手段的认知,因地制宜地作出生产决策。 

  “如果所有新农人都能理论结合实际,并配合以一定的创业指导为支撑,就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延长项目生命周期。” 

  提及新农人群体的特点,孙东磊总结道,根据年龄分布不同,新农人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其中,“70后”普遍比较务实,稳扎稳打;具备一定经济基础、又有技术思维的“80后”,在运营流程制定、成本控制等方面更严谨理性;“90后”则更善用电商、短视频平台等技术打造个人IP和产品品牌效应,营销手段值得称道。

  事实上,以“70后”“80后”,以及新涌现的“90后”为主体的新农人群体,在作为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的价值已得到社会肯定。

  《2022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显示,65.04%的高素质农民对周边农户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平均辐射带动21户周边农户。成绩背后,新农人大多也翻过了资金、人力、土地等多重“大山”。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除了少数特例,多数新农人创业离不开外部资金的支持,这是农业集约规模化发展、较长的回报周期等因素提出的硬性要求。尤其像是农产品加工等第二产业,前期投入还是比较大的。”孙东磊指出,由于农业项目资金占用量大,周期长、效益低、见效慢、风险高,债券、股权金融机构都不太愿意投资农业创业项目。“资本更倾向于生物医药、生物材料等板块,而不是农业。” 

  针对此现状,孙东磊建议,各地方政府应着力协同银行机构,持续探索优化创业基金、无息贷款、农业保险等金融手段,切实保障新农人的创业动力。与此同时,也可通过设置优惠政策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事业,如惠州、梅州等地,就积极尝试以税收或用地的优惠政策,回馈热心参与农村扶贫的企业。

  此外,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趋势也向新农人提出了资金需求之外的挑战。资料显示,受制于地形或具体产品性质等因素,我国部分山区并不具备使用相关设备辅助的条件,对传统人力仍然存在较强的依赖。与之相对的是,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村空心化”屡见不鲜,乡村60岁以上人口比例持续上升,劳动力持续收缩、紧缺,还导致了较多耕地抛荒、撂荒。

  孙东磊介绍,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对新农人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想要引入新农人重新盘活耕地,各地方政府要在用地、用工问题上向新农人提供更多的支持,比如协调好新农人与当地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规避潜在的沟通风险,切实保障好用工需求,等等。此外,也应进一步优化面向新农人的政策扶持,如培训、交流、贷款等,才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留住人才,除却后顾之忧。

  

  科技特派员不能只做技术的“快递员” 

  “科技赋能农业,需要农业科技人员长期地、不间断地跟踪,不能只做技术的‘快递员’。”孙东磊特别指出,除前述的支持之外,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科技特派员的深度协助同样举足轻重。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1999年在福建省南平市起步的一项机制创新。历经二十多年的探索,该制度已在全国各地得到大力推行,特派员队伍也从最开始的200多人发展为近百万人,为向农村经营主体传授生产经营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

  以广东省为例,在“技物合作”“技术托管”“线上服务+线下推广”等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基础上,广东创新性探索农村科技特派员参与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新机制。 

  截至2022年,广东根据乡村对科技特派员的需求,总共选派了902个团队、2815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参与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实现600个重点帮扶镇、301个巩固提升镇农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

  孙东磊指出,不同于具有标准化操作流程的工业或检测行业,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较多,如突发的虫害、极端天气等,加之新农人相对缺乏农业技术知识,在施肥、用药等具体环节可能更依赖专家的分析、解惑。

  “农业科技人员在新农人创业的各个环节都能发挥很大作用,包括前期的技术指导示范、初步成果的展示推广、中后期产业链的构成、运营人员及技术的需求提出等等。”孙东磊强调,如果农业科技人员只是“蜻蜓点水”式参与,很难确保项目的最终成效。

  如何提高科技特派员的参与度?孙东磊建议,可推广“项目制+技术入股”的创新模式:由政府牵头,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引入农业科技人员,向新农人的创业项目提供前中后期全链条的技术指导,并将成功的技术推广至当地其他务农人员,发挥示范效应;而新农人则负责项目的成本控制、运营管理、营销宣传等环节。如此,项目收益与三方投入程度深度绑定,各扬所长,形成合力,收效可期。 

  “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还可以更多地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作为引导,激励新农人创业,在资源上也可以适度加大对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支持力度。”孙东磊介绍,自2019年起,南繁种业所便已以技术入股模式,在广东梅州、江门、河源三地先后推进富硒甘蔗种植示范、作物高效种植、板栗壳综合利用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个别项目已初步形成示范效应。

  “科技帮扶不仅仅要传授技术,也要培养新时代的新农人,培育他们创新的劲头和理念。”孙东磊说。

  

  记者:谢邦彦

  原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Y9_OmjQ70RYSD3WUjqlDA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