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许俊仟 日期/2022-06-24 来源/《南方》杂志2022年第13期
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高质量发展全局赋予广东的重要使命。党的十九大以来,广东把科技创新作为关系全局的工作,摆在“1+1+9”工作部署重要位置。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深化落实九项重点工作任务,“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位列其间。
“省科学院重组7个年头,我们围绕省委省政府赋予的目标使命,聚焦产业发展,强化科创生态系统战略,打造了具有‘系统协同演进、要素汇聚增值、四链有机融合、供需精准对接、资源高效配置’特点的科创枢纽型高端平台,有能力有条件为我省建设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发挥积极有效的支撑作用。”省党代表、省科学院党委书记廖兵在接受《南方》杂志记者专访时表示。
省科学院梅州产研院科技成果转化展厅
汇集科创要素,打造枢纽型高端平台
《南方》杂志:省党代会强调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省科学院承担着怎样的使命?
廖兵:省党代会提到要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对省科学院来说,我们感到特别振奋。省委省政府2015年6月组建新的广东省科学院,赋予“聚焦产业发展的应用技术研究,兼顾重大技术应用的基础研究,更好地满足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发展定位,目标是打造广东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产学研合作与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组织载体、创新驱动发展的枢纽型高端平台。经过7年发展,省科学院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实力持续增强,核心技术攻关和高技术研发能力显著提升,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成效愈发凸显,科创融资模式探索不断取得突破,各类创新人才资源加速集聚,为省科学院深度参与和服务我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下基础。
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方面,省科学院主要通过建设“三体系”(知识创造转移体系、技术育成孵化体系、产业技术服务体系)畅通科创全链条,打造自身的全过程创新生态体系。其中,知识创造转移体系主要承担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工作,技术育成孵化体系和产业技术服务体系主要承担成果转化工作。三个体系互连互促,贯穿创新链和产业链,覆盖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开发,到知识和技术应用验证,再到知识和技术价值实现的全过程,每个体系匹配相应的创新载体和专业人才,聚焦不同的目标任务,全链条推动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各创新要素在“研究技术化—技术商品化—商品产业化—产业规模化”的过程中实现增值。
在科技金融方面,省科学院尝试探索一套全方位、全链条、多层次的融资“组合拳”模式:遵循梯次培育主线,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精准、个性化融资服务,搭建“院发展基金引导+研发团队现金投入+技术经纪人持股跟投+合伙制天使基金培育+金融/社会风险投资加速”的融资方阵,建立“拨投结合、先拨后投、适度收益、适时退出”的市场化支持机制,引导资金活水流向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
在人才支撑方面,省科学院贯彻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紧扣“高精尖缺”和青年人才队伍建设,聚焦重点领域靶向育才、精准引才,建设“杰出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骨干科研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技术经纪人”的梯度式人才方阵,进而支撑科创全链条发展。
创新体制机制,加速成果产业化
《南方》杂志:省党代会提出广东要“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在推进成果产业化方面,省科学院有哪些好的做法和经验?
廖兵:省科学院探索建立以“有得转、转得了、转得快、转得好”为鲜明特征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以“机制+载体+人才”的创新模式,建立起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技术经理(经纪)人运营,利益捆绑、利益共享的技术育成孵化和产业技术服务工作机制,在省内布局了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和双创产业园,输出具有广东省科学院集成优势的先进的技术育成孵化、产业技术服务和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等管理模式,有效激发区域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的有效嫁接与深度融合,营造了创新创业创富的活力生态圈。据国家权威机构2017—2020年统计数据,省科学院“四技”收入连年位居在粤研发机构榜首,在全国3000多家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中名列前茅,2021年“四技”收入8.5亿元,是重组之初的5倍。近3年孵化高技术企业100多家。
省科学院孵化企业中科云图自主研发的无人机智能基站
以省科学院与佛山市政府共建的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司)为例,围绕佛山“2+2+4”产业集群培育,依托省科学院科创枢纽平台优势,整合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聚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健康四大领域,通过探索研发与孵化并举、科技与金融结合、国内与国外联动的发展路径,打造国际科技创新孵化产业基地。尤其在探索市场为导向、公司为主体,科学家“专利技术+现金”、佛山产研院“专业服务+投资”、社会资源(资本)导入的孵化模式等方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成立3年累计孵化60家科技型企业,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2家。2022年4月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赋能区域协调发展
《南方》杂志: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积厚成势,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应如何做好区域科技服务支撑?
廖兵:优化配置区域内科技创新资源是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近年来,省科学院围绕我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结合“核”“带”“区”功能定位和产业需求布局创新资源,有效发挥了枢纽型平台融通支撑作用。将研究所技术资源与当地产业发展需求进行精准有效对接,发挥省科学院集聚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资源的作用,提升了当地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探索出服务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特色创新之路。一是以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加速成果转化落地。在北部生态发展区与梅州市政府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司),并下沉到县一级布局产业技术服务中心,依托省科学院科创枢纽平台,引导创新资源汇聚到梅州,迅速推动技术落地和成果产业化,有效激发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两年内,孵化高技术企业13家,吸引百余名人才到梅州创新创业,孵化企业产值超6000万元。其中稀土蓄能自发光路标应用在梅州市500公里道路安全示范建设中,安装了稀土发光产品的危险路段交通安全事故率下降了80%以上,成为面向全省推广道路安全应急管理的“梅州产品”。二是针对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帮扶。在韶关建设食用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当地食用菌生态循环产业链;在乳源建设瑶药特色大健康产业园,组织专家服务乳源产业发展。三是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165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对口帮扶广东10个地市121个村(镇)。院扶贫工作队获广东省脱贫攻坚突出贡献集体、广东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表彰。在化州文楼牵头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特色中草药;优化工艺升级碳酸钙产业;引进资本发展橘红保健品。四是提供发展规划咨询。为梅州、兴宁、化州等编制科技创新和工业发展规划。
锚定目标使命,服务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建设
《南方》杂志:省党代会将“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列入九项重点工作。围绕这一部署要求,省科学院将主要抓好哪些重点工作?
廖兵:接下来,省科学院将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今年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的要求,锚定省委省政府赋予的“聚焦产业发展,打造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枢纽型高端平台”目标和使命,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明晰我们在国家和我省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和功能,紧紧围绕我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以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落脚点,持续推进省科学院的高质量发展,在服务我省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建设中有所担当有所作为。我们主要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持续做强科创整体实力,锻造根植广东本土的战略科技力量。打造能力过硬、结构合理、匹配创新全链条的人才方阵;强化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战略性需求导向做强存量培育增量;聚焦重点领域以“大团队+大平台”承接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增强关键核心技术供给能力。二是持续做深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聚焦战略性产业集群的需要,定向发力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促进技术转移转化、高技术育成孵化的支撑能力,做强成果转化链条;强化产学研融合,更好服务企业、衔接产业,为梯次培育科技型企业群体发挥有效支撑作用。三是持续做优科创生态系统,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创新要素汇聚增值、体系协同运作、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四是持续做大协同创新网络,发挥枢纽平台的融通协同作用,汇聚创新资源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南方》杂志2022年第13期
原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HYK6MWsgzqaBdCNUPmr5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