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媒体聚焦】特等奖“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及其创新应用”

来源:广东省科学院 时间:2022-04-16
 4月15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穗召开,颁发了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果“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及其创新应用”获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科技日报】创造更多“从0到1”原创成果——从科技奖励看广东创新走向

2022年04月19日科技日报头版

记者/叶青   日期/2022-04-16

  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及其创新应用”项目实现了从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到产业防控应用的系统性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推广至全国6000余家食品企业。

  “只有将珍贵的资源库、核心关键数据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甩掉‘卡脖子’的手。” 项目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介绍,该项目首次建成我国最大、最具代表性和国际影响力的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首次建成具有代表性及组学信息特征的标准菌种资源库,打破了发达国家对于核心菌种的垄断。


【南方日报】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领衔攻关食品微生物安全关键技术  发掘微生物的秘密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南方日报第A04版

  记者/卞德龙  日期/2022-04-16

  推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  检测全覆盖

  瓶装饮用水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刚引入国内时,许多厂商面临着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问题。

  “细菌每20—30分钟分裂一次,哪怕只有一个细菌进入包装,产品的整体质量都会面临重大威胁。”吴清平说。当时,他和团队进入饮用水企业,从水源到设备再到工艺逐项溯源,切断污染链。

  正是意识到微生物在食品安全领域的重要地位,自2007年起,吴清平开始带领团队展开系统性科研攻关,至今已有超过300人参与研究。

  基础研究离不开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的奉献精神。仅以采样为例,据吴清平介绍,多年来团队成员采集了一手微生物样本4.5万余份,足迹遍布全国;随后的菌种分离鉴定同样工作量巨大。“有了一批批研究者的接续努力,我们才能够建立起菌种保有量达12万株、单库体量国际最大的食品微生物安全与健康菌种资源库。”吴清平说。

  资源库的建立为进一步开展微生物研究与产业应用奠定了基础,团队开始推动从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到产业防控应用的系统性探索,研发了食源性致病菌和病毒的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及检测芯片,推动相关产业实现检测全覆盖。

  在吴清平看来,只有将珍贵的资源库、核心关键数据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甩掉“卡脖子”的手,而该项目便实现了我国多个首次:首次建成我国最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首次建成具有代表性及组学信息特征的标准菌种资源库,打破了发达国家对于核心菌种的垄断。

  将建设微生物  安全与健康网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吴清平提出了设立“中国微生物组与精准应用”重大创新专项的建议,继续大力推动我国微生物科研与产业化应用的发展。

  据了解,此次获奖的“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及其创新应用”项目,成果已推广至全国6000余家食品企业。在广东,近三年有10家应用该成果的单位新增销售额109.09亿元,新增利润15.70亿元。

  更重要的是,“该项目创制出不同食品行业微生物安全靶向高效防控关键技术与体系,全面提升了我国食品产业微生物安全保障水平”,吴清平说,相关成果明确了我国食品安全防控的关键,实现产业链中精准溯源。例如,项目建立的微生物溯源系统向企业等专业用户开放,能够帮助用户快速了解病菌的基本信息及防控知识。

  下一步,该团队将继续完善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计划在未来5年将菌种保有量提升至20万株,10—15年提升至100万株,届时将占全球总菌种量的30%左右。

  此外,该团队还正谋划建立面向公众开放的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络平台,以丰富的科普内容向公众普及微生物安全健康知识。

  谈及未来发展,吴清平信心满满:“现在是我国科学家做科研、创新最好的时期,国家将科技创新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还呼吁各界不仅要重视科研,更要重视成果产业化,让科学研究创造更多价值。


【羊城晚报】180个项目(人)获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这三个项目凭何捧得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羊城晚报A03版

  记者/李钢    日期/2022-04-16

  “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及其创新应用”使微生物污染率降逾90%,极大保障“舌尖安全”。

  据了解,“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及其创新应用”项目由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机构完成。项目成果有效解决了我国食品微生物安全“卡脖子”的重要科技问题,显著提升防控效率,覆盖我国主要的食品产业链,使微生物污染率下降90%以上,极大提升了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介绍,在影响食品安全的要素中,微生物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60%以上的食物中毒都是由致命微生物引起的。因此,其团队在过去十多年里一直致力于构建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经过全国范围内的采样以及综合分析,团队构建起了6个数据库:风险识别数据库、菌种资源数据库、分布数据库、全基因组数据库、条码指纹数据库、溯源追踪数据库。

  吴清平表示,通过这一科学大数据库,可以呈现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整体风险水平,以及发现主要污染的致病微生物是什么,进而更深入研究食品危害是如何形成的,搞清楚其机理机制。他透露,该成果单库的风险识别数据库为全球最大,菌种量、测序量也是最多的,目前已测序了两万多株实验性致病微生物,并因此挖掘出了近200个新的检测靶标,顺利实现了对实验性致病菌检测全覆盖。


【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新闻联播:广东建成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记者/刘灿娇 余俊俊  摄像/黄俊辉  日期/2022-04-16


【广州日报】特等奖案例:构建“食品微生物大数据库” 冷板凳研究终有大作为

   

  广州日报A3版

  记者/方晴、龙锟    日期/2022-04-16

  从2007年起,我们就在全国开启采集工作,十余年来采集了4.5万份微生物样本。采样、分离鉴定都是很基础的工作,这种工作量大、却又是冷板凳的研究,需要有人去长期奉献。——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所名誉所长吴清平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所成果“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及其创新应用”针对我国存在的核心种质和系统组学大数据缺乏、高毒力持留基因型(HVPG)危害与传播规律不清、高通量靶向HVPG检测和控制技术与装备亟须突破,不同食品行业的HVPG精准防控技术体系尚未建立等关键问题,以“大数据”—“菌种基因”—“新靶标”—“控制关键技术”为主线,实现了从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到产业防控应用的系统性重大原始创新。

  致病微生物是食品安全的重大威胁。过去学界、产业界对致病微生物是以菌种为单位进行识别,而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的构建让致病微生物的识别方式深入到“基因型”的水平。这意味着,食品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功能实现数据化、分子式化,微生物则可以更加“透明”地呈现在科学家面前,研究效率得以提升。对于食品行业而言,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的应用则显著提升了防控效率,使微生物污染率下降90%以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告诉记者,通过测试2万多株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科研人员挖掘出了近200个新的检测靶标,进而研发出高通量的快速检测芯片。“目前我们快速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等指标都大幅高于现有国内外标准,极大地提高了识别食品安全风险的效率。”

  目前这项成果推广至全国6000余家食品企业,全面提升了我国食品产业微生物安全保障水平。“企业分离到任何到一个菌种,都可以在大数据库中寻找到它的危害性、分布情况和处理分离方式等等。”吴清平告诉记者,食品企业可以在生产加工链条中设置关键控制点,并在该点建立数据库。当企业数据库与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进行链接时,在线监控系统就能自动识别风险水平,为企业控制生产环节提供参考。

  “我们接下来会建设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将数据向社会公布,让大家对食品安全、微生物安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吴清平说。

  (以上为编者节选,相关报道全文链接如下:)

  1. 科技日报: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204/9cedb485eca64332bee25628fd32070d.shtml

                          报纸版: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04/19/content_533876.htm?div=-1

       2. 南方日报:https://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204/16/content_10011751.html

  3. 南方+: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04/15/c6402861.html?colID=0&firstColID=34250&appversion=8700&from=weChatMessage

  4. 羊城晚报:https://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22-04/16/content_3_487627.htm

       5. 广东广播电视台:https://m.itouchtv.cn/article/37b36d13fa70b123088907a2ec9080ea?shareId=T1up%21sxB 

  6. 广州日报:https://gzdaily.dayoo.com/pc/html/2022-04/16/content_868_789557.htm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