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南方杂志】加快科技供给侧改革,破解“卡脖子”难题——专访广东省科学院

来源:广东省科学院 时间:2021-03-16
  来源:南方杂志
  日期:2021-03-15

  记者/杨洋  本文责编/殷立飞

   

  (本专访刊载于《南方》杂志2021年第4、5期合刊  总第343期)

    今年全国两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明确“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强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谁抓住核心技术,谁就能拥有未来。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正是当下中国遭遇的发展瓶颈。广东拥有怎样的创新基础?怎样能够更好地破解“卡脖子”难题?

    广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廖兵在接受《南方》杂志记者专访时表示:“加快科技供给侧改革,聚焦产业关键技术需求部署创新链,增强有效技术供给,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提升成果转化效能,是广东破解‘卡脖子’难题,推动产业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变“卡脖子”清单为“科研清单”

    《南方》杂志:“卡脖子”这个词,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产业技术遭遇瓶颈之“痛”。目前 “卡脖子”技术问题,对广东的产业发展有哪些制约和影响?

    廖兵:技术被“卡脖子”,是国内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全球化的产业链中,只要缺少当中关键技术一环,就可能导致企业生产不出高质量、高性能的产品。我国目前面临的技术“卡脖子”领域,既包括高端装备、精密仪器、高端芯片、高性能材料,还包括农业的种业等技术。老百姓最熟悉的就是手机芯片了,受制于材料、装备、工艺等技术落后,我国的半导体芯片产业被“卡脖子”,手机制造等产业发展受到阻碍。

    核心技术光是依靠“买买买”的捷径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长期以来,我省很多企业的研发投入不高,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程度不深,聚焦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供给不足,成果转化效能不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导致我省企业的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这种情况已经威胁到我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广东要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需要集聚各类创新资源,着力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实现突破,才能实现产业创新可持续发展。

    《南方》杂志:针对“卡脖子”问题,广东如何发挥优势、攻克瓶颈?

    廖兵:广东是我国经济大省,也是创新强省。广东拥有完善的产业集群,拥有数量最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如华为、大疆、腾讯等)和创新型企业,市场成熟度在国内最高,已经布局了一批大科学装置,拥有众多的大学、科研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具有雄厚的创新能力和基础,具备了破解技术“卡脖子”难题的能力,关键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加大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经费长期持续投入,提升我省基础和原创技术研究能力,为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奠定基础。二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的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产业创新发展。三是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加快创新人才的集聚和培育,打造人才高地。四是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的投入。政府和企业都应该未雨绸缪,对关键领域进行前瞻性规划和布局,加大经费投入组织攻关。五是建设高效的技术育成孵化体系。创新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要针对成果转化需求,建立高效的成果转化组织载体,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合力推动原创技术创新和成果的高效转化。六是要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且集聚各类资本的致力于投资原创高新技术育成孵化的科技金融体系,加快原创高新技术的孵化和转化。七是加快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通过赋权改革,实现利益捆绑,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提升有效技术供给,解决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痛点问题,破解(技术)“有得转”的问题。八是要建立技术育成孵化的利益共享机制。成果转化不仅要解决“有得转”的问题,还需要解决“转得快”“转得好”的问题,这单靠科技人员很难独立完成,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培育技术经理(经纪)人, 去组织集聚技术转化所需的各类要素,提升成果转化的成效。

  扭住科技供给侧改革

    《南方》杂志:如何在“科技转化”这个终端环节,增强“卡脖子科技”的突破能力?

    廖兵:提升成果转化效能,最关键的是要解决“有得转”的难题,就是要解决有效科技成果供给不足难题。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目前国内科研和产业需求还存在两张皮、相互脱节的问题,导致可供转化的高质量成果缺乏,产业发展的真正技术需求得不到满足。破解这一难题,就要加快科技供给侧改革,以产业创新需求引导研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引导科技工作者从产业发展需求中发现科学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原创性研究。要通过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和模式,集聚技术、资本、人才、服务等创新资源,打通从原始创新、技术育成孵化到成果转化的通道,把有用的原创成果变成好的技术,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

    《南方》杂志: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广东如何增强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

    廖兵:人才的集聚和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科学制定人才规划,还要科学制定人才扶持政策,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才能引来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简而言之,一是要加大对人才的政策、经费扶持力度;二是要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三是创新激励人才的体制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四是加快培育技术经理人人才队伍;五是加强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创新需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

    《南方》杂志:技术创新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也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国际上一些关键技术有赖于企业研发,我国如何更好地调动起社会力量,集中力量攻克技术难题?

    廖兵:科学与技术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相互交错、相互转化。科学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解决理论问题,具有公益属性,为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和支撑。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形式、方法和过程的集成,解决实际问题,为人类需求服务,具有经济的属性,这就决定了技术必须商品化,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因此,技术创新,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一是要增强企业创新发展的意识,加大政策引导和经费扶持,健全完善企业研发机构,加大企业R&D投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加大对原始技术创新的支持,提升大学、科研机构有效技术供给的能力;三是建立科技和金融互动发展机制,助推技术创新;四是要建立高效的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南方》杂志:从中央到广东的“十四五”规划,都深刻强调了创新驱动的作用。省科学院应该怎样发挥作用?

    廖兵:新的省科学院自2015年开始组建以来,聚焦产业创新发展的需求,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加强人才队伍、科技平台、学科、成果转化载体建设,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得到快速提升,2020年,全院新增纵向科技经费8.39亿元,“技术转让、技术研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收入超过8.6亿元,年均技术服务企业3.5万家,经第三方评估,已经成为国内一流的省级科学院。面向“十四五”,围绕省委“1+1+9”工作部署,省科学院制定了“一院两制三体系四融合”的发展规划,全力打造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生态体系。一是构建聚焦产业发展的知识创新体系,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始技术创新,提升有效技术供给能力。二是建设市场化的技术育成孵化体系,建立利益捆绑、利益共享的体制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完善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支撑产业的创新发展。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打造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加快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的融合,加快在我省区域的创新和服务载体的布局建设,全力提升服务我省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的能力,增强对我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支撑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成为支撑我省产业技术创新的一支不可替代的战略科技力量。

  原文链接:http://www.nfzz.net.cn/epaper/fb/343/content/2021-03/15/content_192210124.htm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