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南方日报】全力发动科技创新大引擎 广东省科学院与梅州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聚焦科技成果转换,助力梅州工业发展

来源:广东省科学院 时间:2021-03-10

  2021-03-10  

  南方日报记者 梁时禹 

  通讯员 傅佳 

第MC03版:梅州观察·聚焦

  早春三月,连日的春雨催生出梅州大地新无限生机。 

  溶液造液、表面处理、分切……在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尘生产车间内,一片片仅有4.5微米极薄锂电铜箔正被机器“吐”出来,然后将被运往宁德时代等知名的锂电池生产厂家。 

  科技,正在重塑梅州的制造业,为这座粤东北山区城市注入高质量发展活力。 

  去年年底,广东省科学院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下称“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梅江区广州增城(梅江)产业转移工业园落成启用。这是广东省科学院继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后第二个与地方政府共建的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平台的建立为梅州的产业技术研发、产业技术服务、人才引进培养等提供了重要支撑。 

  更多的科技成果将通过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梅落地生根,助力梅州高质量发展。按照规划,到2028年,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将引进获建设高端研发及产业化平台5家以上,孵化企业30家以上,孵化及毕业企业累计产值达10亿元。 

  突破重围 

  成立粤东西北首家产业攻坚研究院 

  开春后,天气渐渐回暖,梅州各个企业陆续开工。 

  在梅州市恒盛宇科技电子有限公司(下称“恒盛宇科技”)的生产车间内,多个零件在工人细心的加工下,组成一批又一批数据线。据该公司总经理张永锋介绍,这批数据线将送往全国各地的客户手中。 

  在梅州,与恒盛宇科技一样,从事制作环节加工生产的企业并不少见。 

  根据微笑曲线理论,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设计和销售两端,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以制造加工环节为分界点,产业链可以分为产品研发、制造加工、流通三个环节,梅州的制造企业多数位于制造加工环节,获取利润空间有限。 

  占据产业链的制高点,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在广东,说起科技创新,往往很难与梅州相联系。“与省内其他欠发达城市相似,长期以来,梅州市科技基础差,创新能力弱。”梅州市科技局局长涂礼俊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顾梅州工业的发展过程,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不足让梅州吃了亏。 

  “位于梅县区城东镇的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前身是梅州市汽车底盘厂。在上世纪80年代,梅州市就有汽车底盘、车桥等零部件的生产,其中车桥还为北京吉普BJ212配套。”涂礼俊说,除了汽车底盘厂,梅州齿轮厂所生产的齿轮也深受发达国家的喜爱,曾远销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在当时来看,梅州还是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梅州工业技术迭代升级的速度无法跟上产品的更新速度。不少企业未能及时转型升级,在市场选择中被淘汰。如何掌握先进技术也成为梅州工业亟待突破的困境。 

  “当时,梅州给予科技落地的支撑力不足,导致工业发展处于劣势。在条件变好的当下,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产业的重要性,不然梅州的产业一样走不远。”涂礼俊表示。 

  科技创新是赢得市场的关键,人才则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抓住人才便抓住了产业发展的核心。 

  目前,梅州尚无工业领域的研究机构。几家较大型科研机构,如梅州市农林科学院、梅州市医学科学院、大专院校等,目前还无法为梅州的工业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梅州亟需一个更有实力支撑第二产业发展的研究平台,帮助突破当前产业面临的困境。 

  “梅州的第一、第三产业都拥有研究平台支撑,且已有科技成果落地。建设第二产业的研究平台,完善梅州的‘一二三’产业布局,是梅州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涂礼俊说。 

  当前,梅州正加快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发展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绿色建材、汽车零部件、稀土等产业集群及中医药、食品饮料、智能家电等新兴支柱产业。 

  搭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势在必行。 

  “广东省科学院下设研究所数量多,涵盖研究范围广,且拥有1000多个博士。这些科研资源便是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可用于支撑梅州的实体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全力寻求与广东省科学院的合作。”涂礼俊说。 

  去年12月11日,广东省科学院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梅江区广州增城(梅江)产业转移工业园正式落成启用,这是广东省科学院继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后第2个与地方政府共建的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应用平台,也是粤东西北第一家产业攻坚的技术研究院。 

  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设立,为梅州工业发展带来了曙光。 

  “我们生产的起动机导向轴热处理冲击功同一批次需介于12-14焦耳,若无法满足14焦耳的就无法上市。”广东井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彦显对梅州技术研究院的成立十分期待。“迫切希望与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分析热处理产品无法一致性的原因。” 

  借鸡生蛋 

  已孵化二家企业 实现直接经济效益近千万元 

  梅江区广州增城(梅江)产业转移工业园一侧,一栋崭新的大楼格外引人注目。大楼内,多名工作人员穿梭在各个办公室之间。“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之后,已经有多家企业上门寻求支持。”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梁磊说。 

  据梁磊介绍,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占地80多亩,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将围绕梅州市生态发展区建设与“5311”绿色产业体系建设需求,聚焦生物与健康、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电子与信息、资源与环境、检测与服务等五大领域,打造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和成果创新转化与育成体系。 

  换言之,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成立,将为梅州中小企业打通更多的产学研合作渠道。 

  此前,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围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健康四大领域开展产业技术孵化育成,不到两年已成功孵化培育出包括院士创业公司和国内首家半导体可靠性检测科技创新企业在内的22家技术初创公司。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后,效应如何? 

  “目前,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已成功孵化4家科技型企业。”梁磊告诉记者,投资孵化的广东粤科欣发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科欣发”)成立不到一年,已完成200吨稀土发光材料生产线建设投产,建立了国内先进的稀土光电功能材料研发与应用实验室,开发了近10种发光材料产品。另一家是利用广东省科学院科技成果孵化的广东越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发的钢铁基复合耐磨材料技术成果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多家大型制造企业,实现直接经济效益近千万元。 

  人才是创新的灵魂,作为山区城市,难以留住更多的高端人才是梅州发展的最大痛点。 

  为了真正帮助有技术需求的企业匹配到技术人才,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高新技术育成孵化,广东省科学院在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继续推行市场导向、利益捆绑、利益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采用“技术股+现金股”的模式,让技术人才更好地服务本地经济社会。 

  以粤科欣发为例,该公司是广东省科学院稀有金属研究所、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广东欣红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和稀有所发光核心团队共同出资设立的企业。 

  “陶瓷是手工密集型行业,一直迫切需要转型。和稀有金属研究所的发光技术结合后,有了新的产品线,可谓一拍即合。”广东欣红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粤科欣发总经理邓耀欣表示。 

  该公司目前生产的近10种发光材料产品的核心技术依托于广东省科学院稀有金属研究所,在股权设计上除要求稀有所发光核心团队的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直接持股外,还要求现金入股。 

  “利益捆绑,风险共担,真金白银拿出来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能充分发挥出来,不至于知识产权评估亏了就走了。”在梁磊看来,“技术股+现金股”的激励模式是促进技术成果转化的一剂良药。“对技术团队而言,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公司,对企业而言,技术驱动成为了发展底色。” 

  “公司成立后,广东省科学院稀有所就在这里设立了实验室,有科研人员长期驻扎,随时解决公司产品遇到的技术难题,对我们来讲,这很安心。”邓耀欣表示。 

  科技成果转换,至少有三方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院担当智囊团的角色,主要以科技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企业根据自身需求提出项目或技术要求,并为院所提供物资支持;政府一方面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与院所进行合作,另一方面以政策保障平台有效运行。 

  为了保障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健康发展,梅州市政府一次性给予梅州研究院1500万元启动经费支持,供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用于团队建设、平台建设、研究开发、创业投资等。 

  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及所属研发平台均可享受梅州市及所在县(市、区)和高新区、开发区、蕉华工业园等经济功能区的人才引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优惠政策。 

  在合作期内,梅州市还免费为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提供合适的办公场所以及孵化场地,研究院的发展也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我们希望借助广东省科学院的力量,引领梅州实体经济的发展。”涂礼俊表示。 

  精细部署 

  至二零二八年将孵化三十家以上企业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二五”末943.6亿元增加到1207.98亿元,年均增长4.3%。其中,工业结构逐步改善,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到23.5%和16.6%。 

  一组组经济数据,为梅州“十三五”画上圆满句号。迈入“十四五”,广东省科学院与梅州的合作,将为梅州打开新局面。 

  按据《梅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科学院共建广东省科学院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梅州与广东省科学院合作共建周期为十年,合作双方将分三个阶段对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进行考核。 

  《方案》明确,至2028年,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需吸引各类人才150人以上;引进或建设高端研发及产业化平台5家以上;引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项以上,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8项以上;申请专利1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30件以上;在孵企业30家以上,孵化及毕业企业累计产值达10亿元以上;培训人才2000次以上;服务企业1000家以上。 

  梁磊坦言,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目前我们来梅州的时间并不长,在尝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新问题,还需要不断摸索完善。”据梁磊介绍,当前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小目标”已经设立,正积极对接PCB工业废水强化磁分离高效净化技术、物联网+智能配电与能效运维管理、激光医学成像等6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于梅州而言,这是新的机遇。 

  推进科研机构与梅州协同创新,不仅可以吸引各方创新力量,集聚各类创新资源,更可以推进产业链、创新链等全链条的深度融合,提高地方整体创新水平。 

  “广东省科学院拥有丰富的人才库,各类人才来梅为当地企业解决问题,为梅州培育了本土人才,也营造了梅州科技创新的氛围。”涂礼俊表示。 

  为此,梅州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的环境,积极打造留住创新人才的沃土。但罗马非一日建成,梅州的科技发展仍需久久为功。 

  “目前,我们已将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梅州市科技局的部门在管理,产业技术研究院会将其每个月具体开展的工作上报,我们会根据其开展的工作提供相应帮助。”涂礼俊表示。 

  产业升级,梅州需抓住当前的机遇 

  回顾梅州过去一年在工业领域的发展成绩,无疑是亮眼。 

  戈班汽车高端玻璃制造、景田百岁山矿泉水、万洋众创城等一批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动工;成功举办梅州市铜箔产业大会,嘉元科技、超华科技等铜箔增资扩产项目投产或动工;成功举办第二届梅州互联网大会,5G产业园入选省级园区。 

  而在科技创新方面,梅州同样做了不少努力。 

  市农林科学院完成重组整合;省科学院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落成启用;广梅产业园获评“中国领军智慧园区”,平远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高新区;新增1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2家,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提高到38%。 

  种种迹象,让人看到了作为苏区城市的梅州正在为城市的振兴发展开足马力,助推科技成果在梅落地转化,努力为工业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更优的条件。 

  但我们需要认清的是,梅州若要实现产业的转型,扭转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末端的现状,必须抓住此次与广东省科学院合作的机会。 

  梅州是山区城市,地理位置不具优势,产业链不完整、产业形态较为落后,特别是缺乏高端企业,使得梅州欠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近几年,梅州多次出台人才引进政策,想改变产业落后的现状,但却收效甚微。 

  利用与广东省科学院合作的机遇,梅州不仅要孵化出更多本土的企业,更要掌握核心技术,从而改变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局面。 

  当前,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它对制造业的提档升级带来的影响是空前的。工业互联网一旦实现全面互联,就意味着传统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即将颠覆,人与人、人与机器的生产关系将被重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繁荣时期将加速到来。 

  例如在电路板制造领域,工业互联网可以很好地解决外观缺陷检测、自动化分拣、设备复杂控制等等问题。 

  梅州需要提前进行产业布局,而其中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扭转当前的产业现状,在未来的高端制造领域分一杯羹。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1-03/10/content_7932872.htm  

  南方+链接: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3/10/c4912963.html?colID=86&appversion=7400&firstColID=86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