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7月4日消息(记者郑澍 杨振)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2017年7月1日,总书记在香港亲自见证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拉开了大湾区建设的大幕。
近年来,广东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对接港澳科技创新资源,先后完成3批共10家省实验室布局,吸引8家香港科研机构、41位港澳科学家合作,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港澳知名高校合作新建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开工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据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曹达华介绍,通过探索,协同效应已经形成。“怎么在一些大型的重要的基础设施的合理化的流动和应用,怎么在一些创新的实验室的建立、研究机构的设立等等,我们都在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当中形成一个协同的效应。”
广东省科学院副院长李定强对此也深有感触。他表示,这三年来的变化确实很大,而且发展速度也很快,拓展的面很广。“比如说原来的合作,我们是由分散式的、点对点的合作,现在是我们是全面开花!” 李定强说。
2018年以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一直在筹建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他看来,对于微生物基础研究,如何重视都不为过,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人力。
吴清平认为,要有一个大的系统性的合作,要大的团队,大的资金的一个投入,还要有资源,有一个腹地,要去采集资源,还有要有长期在这里的一个工作团队。
吴院士欣喜地说,粤港澳的合作,为微生物安全的基础研究进度插上翅膀。“我们从今年像我们团队起码会产出50件到100件的专利,那可是大幅度的增加了!”
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沃土中,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正加快推进,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中科院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开工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正在串珠成链。
在深圳市光明区发展改革局局长汪隽看来,光明科学城就是其中的重要节点。“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为主攻方向,以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为抓手,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协同推进科技、产业、体制机制、运营模式以及开放的创新。最后是要努力打造一个世界一流的科学城,这是一个定位的要求。”
科技创新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坐落在光明科学城的深圳湾实验室,剑指生命健康与生物医药领域,对接国民健康需求,开展生命信息、生物医药、医学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湾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吴云东说,机制已经建立,人才高地正在形成。“我们已经签署了共建协议,积极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和科研的合作,与港澳地区高校实行双聘合作制,跟香港科技大学开展博士生的联合培养计划,共同招生命跟化学方面的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实行双导师的指导。”
深圳光峰科技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李屹告诉记者,他们一直致力于激光技术的研发,通过基础创新,形成基础专利,不仅让激光显示的成本达到数量级的降低,也得到国际业界的认可。
李屹形象地把核心器件、核心专利比喻为“风火轮”。“我们希望能够实现这样的一个技术模式,把知识产权和技术结合得非常好,就像哪吒有两个风火轮在脚下。”
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2019年的国际专利申请量排名,深圳华为在全球企业中连续三年名列第一。前10强中,大湾区企业有3家。创新,已经写入了大湾区科技发展的基因。
据广东省知识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顾奇志观察,在大湾区,知识产权领域正在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种趋势不可阻挡。
他表示,知识产权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有关研究数据显示,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已超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位列世界四大湾区之首。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热土上,这股创新力量,正在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