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建所50周年和《分析测试学报》创刊40周年庆祝活动,由省科学院测试所(中广测)、《学报》编辑部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等联合主办,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协办的“分析测试高峰论坛”系列活动在线上举行。
本次论坛开设“化学污染物检测”(11月22日)、“生命分析”(11月28日)及“科学仪器研制”(12月6日)三个专场,分别由省科学院测试所(中广测)所长陈江韩研究员,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担任主持,12位业内知名院士、专家齐聚云端展开交流。
分析测试高峰论坛
在“化学污染物检测”专场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江桂斌进行致辞。他指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实现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基石,科技应当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利用分析测试手段对化学污染物进行检测,是控制污染的第一步,建设美丽中国,有赖于分析测试行业人员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随后,江桂斌以《金属形态与原子光谱》为题作主题报告,他介绍了金属污染所导致的环境和人类健康问题,指出金属形态决定了其在环境中的形态和迁移情况,应当从不同维度理解环境、生物体内汞、砷等金属元素的形态转化及毒性机制,并阐述了以原子光谱为主的相关仪器、测试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其在金属形态分析中的新应用与新态势,最后希望更多的学者专家关注金属形态与分析,关注金属污染与健康,关注相关仪器的发展,共同为保护地球环境,履行国际公约做出重要贡献。
“化学污染物检测”专场
香港浸会大学教授蔡宗苇以《新型对苯二胺醌类环境污染物的鉴定、表征和风险评估》为题作报告,以一种广泛采用的轮胎橡胶添加剂6PPD的氧化产物——6PPD醌能在较低的剂量下引起银鲑鱼的急性死亡为切入点,介绍了该类型新型污染物在水体、土壤和大气等多种环境介质中广泛分布新发现,阐述了新型PPD醌类的多种环境特征,包括潜在来源、影响因素和时空变化,并发现了新型PPD醌具有和多环芳烃醌类似的氧化应激效应。
省科学院测试所(中广测)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报》常务副主编吴惠勤研究员以《化学污染物高通量质谱检测方法研究》为题,分析了在当前我国食品与环境安全面临的污染新问题。他指出如今新型添加化合物层出不穷,如何快速筛查并识别复杂介质中的有害新污染物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他围绕食品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中化学污染物质的来源、危害及检测方法进行了介绍,以实际案例阐述了上述介质中微量化学污染物质高通量质谱检测方法的研究及应用。
在“生命分析”专场论坛上,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调研员彭丹发表致辞。彭丹表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广东省上下正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检测检验与生物医药行业作为广东的优势产业,对广东省经济、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论坛的举办,将对我省分析测试及医疗行业的创新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生命分析”专场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玉奎以《蛋白质组分析新方法》为题进行了报告。报告中指出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执行者在诸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玉奎介绍了近年研究课题组为提高蛋白质组分析的覆盖度、精准度和分析通量,在发展包括针对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和外泌体的选择性富集方法,基于胶体晶体和整体材料的高峰容量分离材料,以及基于特征碎片离子的定量方法等方面开展的工作,还介绍了新型化学交联质谱技术在蛋白质原位相互作用和动态结构的精准解析中的相关应用。
加拿大皇家学会科学院院士、阿尔伯塔大学厉良教授作了《Recent Technical Advances in Global Metabolomics and Lipidomics》的报告。厉良指出包括代谢物和脂类在内的小分子,在生物系统的许多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分析的目的是表征生物样品中存在的所有代谢物和脂质。然而,对这些小分子的深入分析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报告还讨论了用于综合代谢组分析的化学同位素标记(CIL) LC-MS和用于深层脂质组分析的同位素辅助高分辨LC-MS的最新技术进展,表明这两种技术相辅相成,可显著提高小分子分析的覆盖率和相对定量精度。厉良还列举了该技术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比如和全球顶尖的药物研发公司艾伯维(AbbVie)合作,用代谢组学研究药物作用的机制以及在三期临床试验过程中对药效进行评估,并强调代谢组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之一是用于临床应用。
南京大学教授龙亿涛在《纳米孔道单分子电分析化学的应用》报告中回顾了纳米孔道单分子电分析化学20多年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结合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指出纳米孔道单分子电分析化学技术可实现单个DNA、多肽和蛋白质分子测量的无标记、高通量测量,通过设计构建精准可控的纳米孔道单分子界面,纳米孔道技术可实现对多种具有单个亚基差异分析物的无标记同时识别,发现被本体信息掩盖的单个多肽分子动态折叠及构象变化多条路径,并有望将该技术应用于蛋白/糖等单分子测序、疾病标志物检测等方面研究。
在“科学仪器研制”专场论坛上,省科学院测试所(中广测)党委书记李宏荣代表主办单位致辞。李宏荣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目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这向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自主研发科学仪器的历史较短,相关基础比较薄弱,目前超七成高精尖设备依赖进口,解决“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国产科学仪器研发水平,成为学界与业界需要共同努力和主动担当的迫切任务。
“科学仪器研制”专场
创立了清谱科技的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授欧阳证以《生物医学质谱分析仪器技术研究》为题进行报告。从国家政策制定、社会资源分配、科研和产业机构决策和个人择业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分析测试科学仪器发展的可持续竞争战略,提出了发展个性化的比较优势这一概念,并指出我国仪器研发方向应当努力做到技术链条中的不可替代。欧阳教授还详细阐述了超高分辨率离子淌度技术、脂质组学成像技术及其在疾病标记物筛查等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广州禾信仪器董事长、暨南大学教授周振以《时不我待,我国质谱仪器研制之路,任重道远》为题,分别围绕背景及行业现状、质谱仪器研制、禾信的发展实践及未来思路4方面进行了阐述。周振在报告中指出,中国是全球分析仪器市场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其中质谱仪器增长率远超于全球平均增长率,但质谱的国产化率仍低于10%。他以禾信的发展经验为例,详细分析了目前国内外质谱在核心技术、工程化和应用开发等不同方面的差距,探讨了质谱研制的实质因素和发展路径,并对科学仪器的突围方法做了阐述。
创立了广东鼎诚电子科技的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广州大学教授牛利在《面向生物分析的分析仪器化设计》报告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电化学分析在生物传感等方面的应用。报告中指出电化学分析作为一种简单、灵敏、小型的检测方法拥有众多优点,但也存在电极易污染、稳定性差、应用领域受限等问题,且涉及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支持。牛利以其课题组研究成果为例,从分析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多种分析仪器在生物分析领域中的应用。
本次“分析测试高峰论坛”在触电新闻、寇享学术、仪器学信网等平台同步直播,三次专场累计观看人数达30万人次。
(省科学院测试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