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致力于开展兼具理论和应用价值的研究。自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工作开展以来,地理所一直活跃在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第一线。近期,龚蔚霞正高级工程师与合作者发表的研究成果《历史文化传承视角下的线性遗产空间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以梅州市古驿道活化利用为例》,被省政府部门在实践与理论总结中吸纳。
线性遗产指遗址或遗迹本身通过历史文化的内在联系整合而成线性或链状空间。其概念源自欧洲的“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经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2008年发布《文化线路宪章》的界定及推广,在国内学者理论引进、研究拓展的过程中得到广泛的运用。随着当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趋势从重视“点”、“面”的保护转向同时重视大型遗产和线性遗产的保护,线性遗产通过与绿道网、自行车和步道网及游憩系统及周边乡村地区的结合,成为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休闲游憩、审美启智、科普教育、美丽乡村建设等的重要载体,更好的服务于现代人的各种需求。“南粤古驿道”指1913年以前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是构成我国线性遗产网络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研究指出,梅州市作为三省交界之地和原中央苏区,有着丰富的古驿道遗存,是见证历史的商贸之路、族群迁徙之路、红色革命之路,以及多元文化融合之路。梅州古驿道历史悠久,自五代十国时期时起便有记载,到西晋年间,梅州辟蕉岭松溪古道因客家人南迁始成为联系长江流域与粵东潮梅地区的主要通道之一,于明清时期梅州古驿道逐渐稳定成型,直至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大清邮政成立,后来公路、铁路等现代交通方式出现,驿铺制度逐渐被取代,原有古驿道亦被公路覆盖,或被植被覆盖于山野。研究提出了打造集传承古色、绿色、红色于一体的古驿道线性遗产空间,以古驿道为载体深化历史资源与红色资源价值挖掘、整合和传播,通过遗址修复、设施配套,发展红色旅游、宣广推介等,实现红色资源的创新性的保护利用。通过古驿道与农业、旅游、文体等生态产业体系的绿色要素的融合,促进广大乡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倡导高质量的绿色生产方式和健康友好的绿色生活方式,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态产品。将古驿道串联的片区从地域特征、发展基础、功能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的研究与规划,采取“以线串点,促进古驿道资源差异化保护利用与再开发”、“连线成片,发挥古驿道活化利用触媒作用”的空间组织策略和“规划策划—发展建设—推广宣传”的全过程活化利用方式,为推动沿线地区保护传统村落、提升人居环境、发展综合旅游,以实现古驿道历史、文化、生态多元价值,探索传承和弘扬历史文脉、体现多领域协同价值的古驿道保护与再利用的策略提供了良好思路。
省科学院地理所将持续致力于丰富古驿道线性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继续积极开展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学术研究,为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供支撑。
引用格式:
[1]龚蔚霞,周剑云.历史文化传承视角下的线性遗产空间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以梅州市古驿道活化利用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20(01):17-21+29.
(省科学院地理所人文地理部 王景诗/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