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迎接二十大】省科学院:科技赋能支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来源:广东省科学院 时间:2022-07-07

  

  思想就是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直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服务省委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广东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2022年我们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广东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推出《奋进新征程 迎接二十大》主题专栏,集中展现省直、中直驻粤单位感悟思想伟力、汲取智慧力量、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实践,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我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科技创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把脉定向。广东省科学院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认真落实“1+1+9”工作部署,聚焦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围绕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打造综合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产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已逐步发展成为广东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一支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四技”收入(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收入)在全国两千多家研发机构中名列前茅。

  谋划深化改革新篇章,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

  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对标对表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东省委省政府于2015年6月组建新的广东省科学院,并赋予“一个定位三个目标”,即“聚焦产业发展的应用技术研究,兼顾重大技术应用的基础研究,更好地满足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发展定位,目标是打造广东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产学研合作与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组织载体、创新驱动发展的枢纽型高端平台。立足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定位目标,省科学院自觉把全院的创新发展放在全国全省大局中通盘考虑谋划,坚持边组建、边发展、边贡献,积极探索并全面实施“一院两制三体系四融合”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产业技术创新集团军的整体合力,建立现代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构建知识创造转移、技术育成孵化、产业技术服务三大体系,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政策链和资金链的有效嫁接与深度融合,以科学规划引领创新发展。


  推进科技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更好地满足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省科学院纵深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探索新机制,率先建立起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技术经理(经纪)人运营,利益捆绑、利益共享的技术育成孵化和产业技术服务工作机制,扎实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对科研人员实施“直接赋权”“过程赋权”“提前赋权”三种赋权方式,对技术经理(经纪)人创设“科研团队控股+技术经理(经纪)人持股、跟投”等股权激励模式,最大限度激发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人员的积极性,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搭建新平台,针对地方产业需求和创新资源禀赋,科学布局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技术服务中心,组建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平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管理和服务,为地方政府、产业园区、企业等提供产业技术升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智库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培养新队伍,加强技术经理(经纪)人队伍建设,开展广东省技术经理(经纪)人职称评定,打造具备技术开发、法律财务、企业管理、商业谈判等专业知识及服务能力的高素质技术转移从业人才队伍。近5年来,省科学院实现技术转让(含许可和作价投资)332项(次),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48.7万项(次),“四技”收入大幅增长,连续3年稳居全国科研院所前十、在粤科研机构第一。

  构筑人才发展新高地,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持续提升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省科学院秉持“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实施多元开放人才“组合拳”政策,围绕重点领域靶向育才、精准引才,加大科技帅才、技术英才和青年俊才的引进培养力度,培育引进以院士为代表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努力以人才“智高点”抢占科技“制高点”。目前,省科学院共有院士7名、科技领军人才95名、高级职称科技人员近900名、博硕士青年科技人才1600多名,博士后工作站在年度全国综合评估中获评“优秀”,业已成为广东省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新征程赋予科技事业新使命,新阶段呼唤科研人员新作为。广大科研人员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四个面向”,聚焦重点领域持续开展科技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多项技术位居国际先进水平,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现代表面工程技术、无人系统与空间智能、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镁合金制备与应用、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先进焊接技术及装备、复杂工业过程建模与优化控制、生物育种与基因工程、动物保护与繁育等10个学科领域居全国领先水平。围绕生物与健康、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装备与制造、电子与信息、智库与服务六大创新板块,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各类科技平台225个,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


  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科研产出质量齐升,创新效能显著增强。近5年来,全院承担国家项目超过40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90项;获各类科技奖励22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励7项;发表论文近6000篇,增长15%;获授权专利2200多件,年均增长26%。研发的“广东省疫情防控可视化辅助决策系统”,为广东省疫情分区分级防控以及各地市有序复工复产提供了科学决策参考,研发团队获“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研发“土壤-水稻三重阻控技术”高效治理稻田污染,入选中国生态环境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及其创新应用”打破了发达国家对于核心菌种的垄断,成果推广至全国6000余家食品企业,全面提升了我国食品产业微生物安全保障水平。


  坚持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科学传播能力稳步提升。充分发挥科研人员专业优势,形成“专家博士讲专业科普”品牌特色,依托36个各类科普基地,5年来累计举办各项科普活动1700多场,线上线下受众共约618万人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科普文化服务,在全社会营造讲科学、用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的浓厚氛围。

  强化科技赋能新作为,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成效持续显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省科学院把科技创新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支点,全力打造综合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以科技赋能服务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服务支撑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密切跟踪广东战略性产业集群产业态势和技术需求,探索通过多种形式提供全链条企业技术服务,开放全院近200个科技平台服务产业技术创新,深度参与政府产业集群发展咨询工作,为战略性产业强链、补链、控链、延链提供技术支撑。围绕企业转型升级创新需求,深化与省属国企合作,与社会力量共建专业科技孵化器或科技园,在省内与企业共建产业技术中心3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8个、企业科技工作站19个,牵头或参与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69家。在重点企业实施技术对接专项行动,通过“技术对接园区”“创新企业院所行”等各类活动,委派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问诊把脉”,着力解决企业“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难题,部分产品性能达进口产品水平。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合作服务机制,年均技术服务企业约3.5万家(次)。

  服务“一核一带一区”发展实现新图谱。围绕政产学研深度合作,在省内多个地市特别是在粤东西北谋划布局当地特色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省科学院佛山、珠海和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探索“创新+区域+企业”供需精准对接、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的合作机制。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围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健康四大领域开展产业技术孵化育成,三年已成功孵化培育出包括院士创业公司和国内首家半导体可靠性检测科技创新企业在内的技术初创公司累计60家。未来,加快在粤东西北地区转化和技术服务机构的布局,将技术转化和技术服务范围覆盖到广东省每一个县区,深化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科技与产业、创新人才与企业实现深度融合。

  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迈上新台阶。围绕“双区”以及“两个合作区”建设,拓展多元化合作渠道,5年来与11个境外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开展28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共建9个高端科技平台。落实粤琼两省科技合作部署,成立海南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建设双创产业园,聚焦粮食安全,打造院士南繁技术创新中心,服务南繁硅谷建设。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化港澳科技合作,持续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开展先进材料、生物健康等多领域的合作并取得积极成效。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强化与有关国家科学院的合作,成立离岸产业技术创新载体,探索建立“全球项目+国际孵化+广东加速转化”境内外孵化模式。推进与相关世界创新高地共建联合实验室或创新中心,联合举办国际化高端创新创业论坛及活动,坚持开放融合,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协同创新联合体。


  科技赋能老区苏区产业振兴发展打开新局面。汇聚科技力量,在梅州、河源建设稀土相关技术创新中心,在韶关建设食用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乳源建设瑶药特色大健康产业园等,以专业化机构加速成果转化落地。省科学院梅州产研院结合地方资源禀赋,推动量产的稀土蓄能自发光路标应用在梅州300公里道路安全示范建设中,成为面向全省推广道路安全应急管理的“梅州产品”“梅州经验”。围绕精准脱贫攻坚战,在对口帮扶村实施“技术+资金+农户+公司(基地)”产业化扶贫模式,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获得省脱贫攻坚突出贡献奖。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年均组织农村科技特派员近千人次深入田间地头,制定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服务企业(合作社),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贡献科技力量。

  来源:广东省直党建公众号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NDE4MjI5Ng==&mid=2652322863&idx=2&sn=9f857d1c5dc0c5c026b65f3c5f955ba2&chksm=f319dfd8c46e56ce51e69685c606c7970e5a67b64d6d8b08c472248926b896a8b27c606e4151&mpshare=1&scene=1&srcid=0707AtHbzTd8Mg7SO5S5Hlem&sharer_sharetime=1657174522736&sharer_shareid=4eb61deb40d860b657573aa9dc6b6319#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