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金融】南方环保:从“实验室”里走出的“专精特新”

来源:广东省科学院 时间:2023-09-13

/ 编者按 / 

  八年奋斗正青春,不负韶华勇担当,今年是广东省科学院重组的第八个年头。八年来,省科学院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勇于探索,砥砺前行,在优化完善现代化科研院所体制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技术育成孵化与产业技术服务体制,以“机制+载体+人才”的创新模式,建立起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技术经理(经纪)人运营,利益捆绑、利益共享的技术育成孵化机制,依托该机制模式孵化培育了多家科技型企业。

  今天,省科学院联合《科技与金融》杂志社推出报道,带你走进由广东省科学院孵化培育、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广东省南方环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起了解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故事。 


  由恶臭污染物与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组成的废气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最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在我国,恶臭异味投诉占全部环境类投诉的20%以上,占大气环境投诉比例近50%,治理恶臭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由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下称“省科学院微生物所”)孵化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东省南方环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南方环保”)率先在全国进行了生物除臭技术的市场化探索,并在广东省科学院“一院两制三体系四融合”战略构建的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开始了其“专精特新”之路。

  “企业必须要有过人之处,别人做不到而我们做得到的,才能称之为‘专精特新’。在恶臭及VOCs治理领域,我们不仅要做‘领先者’,还要做‘领导者’。” 南方环保董事长郑理慎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说道。 

南方环保

 

  “专精特新”背后的“隐形推手” 

  “我国污水处理厂的核心工艺和设备那时候几乎都依靠进口,相关经营与生产企业大部分是进入21世纪后才成立,市场集中度较低。”郑理慎回忆道,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在臭气和VOCs治理方面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工业生产和污水处理等领域,环保处理技术相对薄弱。彼时,省科学院微生物所环境微生物课题组针对“微生物除臭菌剂”的研究已初见成效,通过科研成果转化,相关专利在孵化的南方环保顺利进行市场应用,燕塘乳业除臭工程项目的验收正式打响了公司布局环保的第一枪。

省科学院微生物所展厅

  “研所科研成果和企业的市场运用有机结合,协同发展。”郑理慎表示,当时国内臭气治理的主要方式是焚烧,这对厂家的治理设备有一定要求。一些没有焚烧条件的企业,一般通过活性炭吸附、酸碱化学洗涤等方法处置臭气,这就存在成本高、达标难的问题。为破解这一困境,省科学院微生物所积极发挥在生物填料和菌种选育的技术优势,利用生物滤池中填料及生物膜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让填料内外附着的专性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吸收和降解,将污染物质分解成CO2、H2O、SO42-、NO3-等简单无机物。 

南方环保参与项目实景图

  “环保工程不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项目的具体环境各不相同,必须要有多样化的技术手段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省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杨旭楠也表示,长期以来,省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团队一直就生物技术应用的参数、菌种使用情况等与南方环保保持着长期的交流,以不断根据具体项目进行技术的升级迭代。与此同时,双方还联合攻关了包括工业废气在内的多项研究。“通过这样的合作方式,一方面,南方环保可以强化对生物菌种和除臭技术的认知,从而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另一方面,省科学院微生物所也可以对生物除臭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有更深入了解。”

  截至目前,南方环保的生物除臭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环卫、石化、印染、食品、制药等行业,足迹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翻越成果转化的“三座大山” 

  根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发布的《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1)》,预计在“十四五”期间,我国环境治理营业收入规模将继续保持10%左右的复合增速,至2025年有望突破3万亿元。而随着大气污染防治逐渐进入细分领域,恶臭污染催生的治理、监测和监管等领域的市场空间有望达到千亿量级。郑理慎笑称,要在这个千亿市场中披荆斩棘,南方环保还需跨过“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是企业家与科学家间的思维差异。他表示,产业与科学的观念不同,科研人员考虑更多的是技术研发,是如何实现从“0到1”的突破;企业则会更多地考虑成果的应用前景与市场潜力。要让双方达成一致、深入合作,沟通尤为重要:“我们和科研人员之间保持着密切沟通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建立了牢固的战友似的情谊,科研人员明白成果要有市场才能落地转化,也能从企业角度出发考虑成果的二次开发与工程化应用。 

  另外“两座大山”则分别是技术落地难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前者与生物除臭技术的市场认知程度息息相关,后者则是如今行业发展不规范下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科研人员做了这么多研究,成果出来后,却被别人一哄而上地模仿,这从某程度上来说也削弱了成果竞争力。”他表示。 

  近年来,省科学院通过探索建立具有省科学院自身特色的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以“机制+载体+人才”的创新模式,建立起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技术经理(经纪)人运营,利益捆绑、利益共享的技术育成孵化和产业技术服务工作机制,实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此外,省科学院成立以科技成果转化和规模产业化为目标导向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平台,以具有竞争力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激励、知识产权运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孵化等组合式体系化举措,有效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做事第一,赚钱第二 

  今年3月底召开的广东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广东环保产业发展已不再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

  未来广东环保产业将面临3个市场: 

  •    一是存量市场的高质量提质增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服务制造业当家等带来的增量市场;

  •    二是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出的新污染物治理、污染物排放提标要求带来的新市场;

  •    三是粤东、粤西、粤北产业有序转移等带来的新机遇。在郑理慎看来,环保企业要抓住这多重机遇,转型升级、降本增效是唯一路径。其中,技术是核心,品牌是关键。

      对于近来被广泛关注的“卡脖子”问题,郑理慎强调,现在环保领域被外国卡脖子的其实不是行业技术本身,而是涉及到的基础科学。例如微生物降解的通路问题,里面就包含很多交叉学科,既涉及分子生物学,也有材料学等。在VOCs治理领域,发达国家大多都是采用生物法,而国内生物法应用占比很低,有些即使用了生物法,也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这一方面有技术限制,另一方面则是观念问题。”他表示,南方环保将和省科学院微生物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然而,对于吸纳资本进行技术升级,打造品牌影响力的方式,南方环保却显得比较谨慎。郑理慎解释,与其他行业讲求资本逐利性不同,环保事业更多的是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难以获得爆发性盈利。

    南方环保参与项目实景图

      为了平衡融资与风险间的关系,南方环保选择了在负债和对外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保守态度,以此获得企业的稳步发展。“即使未来上市,南方环保也会脚踏实地。有些企业认为上市后就能一夜暴富、财务自由,这是我们必须要警惕和规避的。我们做环保,不仅要创新,还要踏踏实实地做。”他笑称,他们排在第一位的是“做事”,“赚钱”只排第二位。

      提到绿色高质量发展,郑理慎还指出,环保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去推动“双碳”目标的落实,比如说污水处理厂里面的风机、水泵、脱水系统等设备,需要24小时不间断地运行,能耗非常高。如何降低设备能耗,实现减排,这是他们必须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目前,南方环保已开始从系统能源管理、设备健康管理等方面入手对污水厂进行智慧化改造,数字化赋能,精细化管理,让行业真正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当前,广东正在大力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省科学院积极发挥枢纽型科创平台的融通支撑作用,以市场化机制激活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全部要素资源,加速绿色低碳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孵化培育出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全面释放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效能。 

     

      记者:何静怡 周会霞

      本文内容有节选,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xA9pXQRh22M0204_NGOZ3A